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查看: 22203|回复: 13

2018年惠东新庵狮子山西来古刹游记

[复制链接]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发表于 2020-12-14 11:2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惠东新庵狮子山西来古刹游记
001-1.jpg
8 P& {9 Q+ s) B5 O

! u* b) S* U' \6 L4 j/ f$ X! P    2018年7月26日,农历戊戌岁六月十四日星期四,午饭过后约13点左右,与友赖松锦二人驱车一百多公里,从惠阳淡水出发,冇有走高速,沿普通道路行走,炎炎夏日,车外热浪腾腾,车内胜在有冷气,还挺舒服的。车过沙田即到白花,古称“白芒花”的,然后从环城南路过惠东县城平山镇,过增光到达多祝,一小时就进入白盆珠库区。
' ~( E5 Z! g7 @. L& f. h" i    要拜访的西来古刹就在白盆珠库区内,在以前的新庵乡坡坑村行山路进入的半山处。我们沿绕山公路到达坑屯后,再沿直通西来的专用公路到达原坡坑村处。
! S$ u' V" f9 T& w. i  F5 R  {    到达坡坑后,首先带大家看下轮渡,因为如果你不想开车太累,可以从八月輋进入到江边的渡轮码头,再乘船到坡坑码头就可以,这样可以领略下水库的风光,挺美的。9 L$ _5 Z7 O( |6 L, w* [
001-2.jpg ) F6 N1 Y' C0 M8 n. u1 V
位置图
001-3.jpg + `& A: ]3 s& k* a, _$ u
新庵进来先到达的码头
001-4.jpg ! M2 I8 Z+ F" J8 a( r
坡坑这边的码头
001-5.jpg
- }( S: `6 [3 C" N) d
    坡坑这边的码头都是水泥路了,如果不是大热天时,边走边行看下风景,吸收一下山区的负离子,但行路要小心“地雷”---牛屎,走不久就来到三叉路口,左边出坑屯,右边上西来庵的,旁边建有“西来祖师普同塔”,楼下介绍。
, G  F. Y3 L# i# g" J) [2 t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来祖师普同塔”就在三叉路旁边的,于1999年己卯岁建立,至今己快二十载了,保存依旧,塔身有墓志石刻(见下面图片文字),请看图片:
( ~9 A+ @3 T! p; w, u
002-1.jpg
. ^# U7 S6 |/ U) j
全景
002-2.jpg
* k  ^3 V/ T% u  o( k  X
塔身的石碑
002-3.jpg
8 W* T* w& U  N0 j, j5 D6 I
塔后
002-4.jpg
5 A$ A0 q; O# {. k: G* ~7 c
塔旁远眺
002-5.jpg 6 L1 s0 P+ O" \; O: G2 Y2 p
塔志石碑,文字见下

0 m: A7 X1 L. ^. [
西来古刹历代祖师普同塔志
( p6 n3 L' }2 S# m1 _  U$ q8 v
    粤东名胜罗浮为冠,惠郡福地西来犹崇。古刹经始于北宋仁宗年间,安徽九华山异僧尘点无和尚飞锡至此,开山潜修,故西来道场承九华之宗。迨明朝天启年,惠州六度禅院初祖终南和尚得吏部侍郎杨起元之护持,乃遣法孙寄水禅师重兴西来圣迹。于是,灵岩[门+辟]作招提,慧灯光耀,禅风丕振。 % F' ~- {5 J# h5 |2 S
    西来法脉分支者计有:民国十三年,观清和尚芒鞋策杖抵香港开创鹿湖精舍;民国甲申年,仁始法师移锡香港宝莲禅寺;民国丙戌年,比丘尼觉和法师奉师命抵海丰重兴龙山准提阁;今惠东之钟山寺、天成庵、海丰之宝华林寺、深藏寺等皆西来法系也。自四百馀年间,寺僧先师数百者也,其中有:
9 w/ L( L% n& o! ~( _      寂慈广修禅师      照应光辉禅师      普讯正苇禅师      通接微承禅师 1 H/ P* o$ l# h$ e1 ?' g- b* E4 J
      心朗性星禅师      心融性圆禅师      心旭性亮禅师      源◇明绍禅师 . D& Q8 V/ w# l# o
      广度三化禅师      广茂◇◇禅师      广发◇◇禅师      续纲润辉禅师
; ?' N3 o! h. P      续印润闲禅师      本◇胜隆禅师      本◇胜聪禅师      本万胜腾禅师、 2 Z; \1 \0 I0 {) B0 l. h
      觉◇观松禅师      觉◇观佑禅师      觉◇观育禅师      觉◇观楞禅师  1 i* A. v' b* `& h* T1 ~
      觉◇观泉禅师      觉◇观华禅师      觉◇观寻禅师      觉◇观兰禅师 8 U9 Q) E2 K9 Z: P" Y
      觉灯观在禅师      觉净观清禅师      昌◇德岸禅师      昌◇德安禅师 * {) d' b: N# j5 C7 [! T  E
      昌◇日升禅师      隆光耀宗禅师      隆逸如宗禅师      隆◇宏宗禅师 8 U. b& B+ t. X* H+ g8 F
      隆◇祯宗禅师      隆修善宗禅师      隆祥道宗禅师      隆乾天宗禅师
) |, o" Q* I6 P    咦嘘!历代圆寂比丘坐化禅师诸祖,曾坐石室兮、定境高悬,翻贝叶兮、妙理深研,了生死兮、而证涅盘,空色相兮、而登莲邦。千秋万古,法乳流香,西来僧史,永耀人间。聊寻诸师墓塔,则棋布于远近山峦,盖因报本思源,遂特建普同之塔,启示未来,供作瞻仰,承一景观,以为纪念,谨志其略。 # X  a' b* `. A. S/ G" U$ p9 j% ~- g
                                海丰僖清斋果慧居士拜撰 ( d% r, l" M" U9 x& l3 s( |  Y
                    告在一九九九年岁次己卯季冬谷旦仁雄、圣命等建立

( X' J9 P  C! S- H( W, \    西来禅院世系:1、寄水→2、寂慈→3、照应→4、普讯→5、通接→6、心旭→7、明绍→8、广度→9、续刚→10、胜隆→11、觉灯→12、德安→13、隆逸(如宗)→14、能多(仕开)→15、仁雄(觉英)→16、圣命(性根)→……
" v; q  g$ P3 r$ w- X
002-6.jpg   V8 T8 o0 [) N1 O; e( c" ~, s
塔旁的参天大树被砍后留下的
002-7.jpg
+ V+ K7 u& O. w, D
旁边有一坟墓,可惜没有细看
  y' ]' I8 K2 M/ h& E0 u* i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4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来古刹供奉的是地藏王菩萨,在此先在楼下科普一下:
# U) h4 ]! @9 x( ~* N    佛教有四大菩萨,菩萨的全称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菩提意为觉悟,萨埵意为有情。四大菩萨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也于十方国土弘扬佛法,令无数众生同登快乐彼岸。佛教中四大菩萨,指的是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四位法力高深的菩萨。 & F) d- ~% H  Z8 a( U2 {5 |
    1、文殊菩萨,代表聪明智慧,文殊菩萨又称文殊师利、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同为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世称“华严三圣”。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也叫大智菩萨。坐骑青面狮虬首仙即青狮。5 I& i7 r! F% D
003-1.jpg - H- q. T" G0 L& y! z- q, H3 p5 Z

# g) m$ o  c* y4 J2 {    2、观音菩萨,代表大慈大悲,观音菩萨又称观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等名。以大悲显现、拔除一切有情苦难为本愿,循声救苦,不稍停息。观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的上首菩萨。应化道场为浙江普陀山。也叫大悲菩萨。坐骑金毛犼赛太岁即朝天吼。
1 B/ {; k1 g3 S$ `
003-2.jpg ( h1 Z$ o) s* [% b8 D- N
- [+ f3 G6 l+ T- {) k1 C
    3、普贤菩萨,代表菩萨行愿,普贤菩萨又称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行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也叫大行菩萨。坐骑黄牙老象即灵牙仙。
9 C  ?, z1 B8 O: K
003-3.jpg
: B6 C2 H* E! ]) x
0 }" F; A! ]$ i% y' z
    4、地藏菩萨,发大愿的象征,地藏菩萨又称地藏王菩萨。因悲愿持重“地狱不空,誓不成佛”,所以佛教徒常称之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应化道场为安徽九华山。也叫大愿菩萨。坐骑谛听(它集群兽之像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有虎头、独角、犬耳、龙身、狮尾、麒麟足。)。
2 V, K4 I! S7 o1 |
003-4.jpg
% [" @' w! S) C5 r+ w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43:32 | 显示全部楼层

$ l" i$ P5 l$ _+ t& X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关于地藏菩萨名号的由来,《地藏王菩萨十轮经》里面说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思密知秘藏”,所以名为“地藏”。也就是说,地藏菩萨具足了最高的德性,不但能够承载众生的苦难,而且能够了知一切生命的法要。另外也有说“地藏者,伏藏也”。意即潜伏在大地的一切宝藏,都是地藏。
+ K3 |, C# w, U" }( F9 N& z    在具体的现象意义上,“地”有生长、坚固、住持万物、不动、广大母性等特质,因为能生成万物,所以具有藏持宝藏的能力与力量。因此用“地”这样具体的形物,来象征、比喻地藏菩萨也具有如此的德能。 2 J; n. x, z  I* D- Q0 ]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过去无量劫前,有一位婆罗门种姓的女子,“其母信邪,常轻三宝”,不久命终,魂神堕在无间地狱。婆罗门女知母生前不积善因,死后必堕恶趣,遂变卖家宅,供养佛寺。后受觉华定自在王如来指点,以念佛力来到地狱,见到鬼王无毒,得知因自己供养佛、寺并念佛之功德,使自己的母亲以及其他地狱的罪人,得以脱离地狱之苦,超拔升天,婆罗门女便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像前立弘誓愿:“愿我尽未来劫,应有罪苦众生,广设方便,使令解脱。”释迦牟尼佛告诉文殊菩萨,当时的婆罗门女,就是现在的地藏菩萨。 " m6 J4 I. M! D3 J2 q! A* c
v在《地藏菩萨本愿经》中,释迦佛又为我们讲述了地藏菩萨种种的不可思议行愿。地藏菩萨恒以“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为誓愿。使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获得救度。
+ s  Y+ F" i; u3 |+ n0 a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又描述了地藏菩萨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生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众生度脱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六道中的众生。  i( W) H4 U6 u/ ]1 U
003-5.jpg
    新罗王子化身九华2 |* f' S1 ?7 b$ u/ y
    唐代的佛教,正如日丽中天,吸引了日韩等国不少僧人来华求法。当时的朝鲜半岛分为三个国家,即新罗、高句丽、百济。有新罗王子金乔觉(696-794),生而相貌奇特,顶骨耸出特高。力大可敌十人。心地慈善,颖悟异常。金乔觉出家名地藏比丘,携白犬谛听航海来华。地藏比丘在各地游化数年后,於开元末年来到安徽省九华山。九华山,位于安徽青阳县,本名九子山,唐李白到九子山,见九峰如华,所以后来又名九华山。地藏比丘在此深山的盆地里结庐苦修,过着渴饮涧水,饥食白土的生活,且常被毒虫伤螫。 2 R; D; M' @& Z- w
    深山苦修的地藏比丘,若干年后被当地士绅诸葛节游山时发现 。见此和尚住石洞茅蓬,破锅残粒中渗有白土,生活异常清苦。得知是新罗王族远来中国求法,诸葛长者发心倡议为他修建道场。九华山主姓闵;家财甚富。建寺必请闵公布施山地,闵公也非常敬仰地藏比丘,问他要多少地,地藏答道:“一袈裟所覆盖地足矣”。 据载,地藏显神通力,袈裟一披,盖尽九华,於是闵公将整个九华山全部布施供养。闵公为地藏护法,其子也随地藏比丘出家,法名道明,为地藏的侍者。现在所见的地藏菩萨像,两旁有一老者及少年比丘,即闵公父子。 ) j/ x9 H8 y7 Q5 K, b
    寺院建成后,各方来参学者甚众,新罗国也有不少人来亲近供养。九华山高且深,寺众增多,生活 即发生问题,煮饭还要渗拌白土(此土色白而细腻,俗称观音土),一些人饿得皮骨相连,故当时称之为“枯槁众”。寺中大众只是一心为求佛法,而完全放弃了物质享受的要求。地藏比丘在九华山的影响甚大,后来新罗国王得悉,即派人送粮食供养。
" |1 L& E$ k! l+ k    地藏比丘一直领导此精进苦行的道场,至唐德宗贞元十年甲戌岁(794)农历七月三十日坐化,白犬亦随之傍息,世寿九十九岁。大家都直觉到:地藏比丘实为地藏菩萨的化身,是地藏菩萨来中国的应化,所以大家称之为地藏菩萨,而九华山即成为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了。
4 P3 R5 r% N( E/ n    与地藏比丘相依相胖的神犬谛听,晓佛理,通人性,避邪恶,视为吉祥的象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一直扮演着信者和吉祥之物。谛听造型各个年代也有所不同。如宋代,强调独角,民国以后,突出龙身狮尾造型。清代康熙年间,善男信女们募化集资,由姑苏梅诚吾用纯青铜铸造了工艺精美、造型别致、想象丰富的有形谛听神物。 3 T1 W8 {+ A& x9 e! l# Z
    该物像集群兽之像铸于一身,聚众物之优容为一体,长84.5厘米,高72.5厘米,重125公斤,独角、犬耳、龙身、虎头、狮尾、麒麟足。这就是今存放在九华山文物馆,作为展示珍品的国家级文物“谛听”。她是中国四大佛山——九华山镇山之宝。该文物形状为一独角兽猛然回首,低部标识“姑苏梅城吾造”,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1987年5月入藏九华山开山祖寺---化城寺(九华山历史文物馆),属九华山寺庙传世文物。: M6 Z7 C* n/ Q; e3 S, M7 n, ?* e
003-6.jpg
4 L$ |) a# p4 v4 z+ a

) s" x" a5 k9 i1 Y. [/ D    本愿功德1 |  Y8 _6 O$ R6 Z2 k' ^1 F
    1、地狱未空不成佛:《占察善恶业报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无边劫以来修行,早已达到佛的智慧海,功德已圆满具足,早就应该成就佛的果位了。但地藏菩萨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所以隐其真实功德,以本愿力和自在神通,到处现身说法救度众生。故《楞伽经》说,有大悲菩萨,永不成佛。并非因为程度不够或者懈怠修行,而是以大悲愿力度化众生。所以功德虽然与佛齐等,却不现佛身,始终以菩萨身度脱罪苦众生。“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5 \) Y8 Z" l+ o2 W    2、求诸所愿皆满足:地藏菩萨功德与佛平等,敬信菩萨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地藏十轮经》说:如果在一百劫中至诚皈依文殊、弥勒等诸大菩萨,称其名号礼拜供养,所求如求康寿财富或断烦恼等。还不如有人在一顿饭这么短的时间至心皈依地藏菩萨,称念菩萨名号,虔诚敬礼地藏菩萨的大功德,若有所求皆能圆满达成。这是弘扬地藏菩萨法门,所以特地赞叹地藏菩萨功德的超胜。又《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如观世音菩萨一样,在十方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令众生离种种困苦,所求皆得满足。 / ?+ _# r0 f4 f) u7 `3 d& H* u
    特别功德 + k. n* \8 ?9 O& ]6 K* U
    1、来居秽土:地藏菩萨普度众生,虽然遍到一切世界,但特别在这秽恶世界,度罪苦众生。《地藏十轮经》说,地藏菩萨无量劫以来便发心,要在秽恶世界度众生。越秽恶的世界越要去,越苦恼的众生越要度。并且还要到没有佛法存在的世界去,因为那里的众生苦难最多。菩萨的愿力各有不同,而地藏菩萨的慈悲大愿,是著重在秽恶世间。释迦牟尼佛便是在秽恶世界出现并成佛,地藏菩萨学习释迦佛,发愿要在此秽土度众生,所以被认为是释迦佛精神的真正继承者。《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在忉利天宫受释迦佛咐嘱,在释迦佛入灭后到弥勒佛下生人间之前,六道众生都由他来教化。地藏菩萨立誓,要度尽六道一切众生自己才成就佛果:“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 T3 A8 p# ~0 Y3 s2 p    2、示现声闻:大乘经中一切大菩萨,如观世音菩萨在此世界度众生,所示现的都是在家相,比如现白衣大士,或者现天人等相;文殊师利菩萨现童子相;普贤菩萨也是在家相;只有地藏菩萨现出家相。《地藏十轮经》说:“以神通力,现声闻(出家众)像” 。地藏菩萨的功德究竟圆满与佛相齐,他在娑婆世界释迦佛法会中现出家相,这是地藏菩萨的特色。大乘经说,净土中没有小乘法也没有出家众。佛教认为秽恶世界的佛法有出家众,具有积极和特殊的意义:秽恶世界充满罪恶黑暗,众生贪嗔痴和无明都很深重,为争名夺利而活,不像净土众生的清净,所以有出家众存在的必要。《地藏十轮经》认为出家相是秽恶世界的清净幢相。在不理想的社会建立清净僧团,能够熏染众生而身心清净。所以佛法认为,秽土的佛法重心在出家众,而净土则无所谓出家。释迦佛和地藏菩萨在秽土现出家相,具有佛法上的特殊意义。
5 Z. y: P  ?! A6 ^4 {
003-7.jpg 3 L' g3 ^1 M& X$ h( ^

7 j" o! A, o7 G. h    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安徽九华山尘点无和尚飞锡来此开山潜修,供奉地藏菩萨佛法,至今历千载的悠久历史。这里石岩作寺,峰峦奇秀,清泉瀑布,树木婆娑,花香鸟语,禅意盎然,是一块修行的好去处,所以,历代每废必兴! . H8 \/ X2 \- N6 G; o( L  r* \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004-1.jpg 4 P7 t! H: U6 o2 O* W
" i0 ^; p- n5 @% Y! C
    西来古刹位于广东省惠东县新庵镇北端,属乌禽嶂山脉的狮子山腰间,又称西来庵,地跨海丰、陆丰、惠东、惠阳,纵横数百余里。四邻乌禽嶂、天子嶂、苦竹嶂、五指嶂、莲花山、白马山等诸峰。前临烟波浩淼,水天一色的西枝江。后枕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的狮子山。古刹依山傍水,瀑泉飞泻,怪峰突兀,奇花芬馥,翠竹婆娑,古木参天,遮天蔽日,风光壮丽。曾有诗句赞日:“一道清泉晴亦雨,千嶂树木夏疑秋”。
  @/ X9 P8 d) P; O$ L5 J/ s3 ~% q- m    当你来到如狮象伏波,逶迤绵亘的狮子山下,便可见一座古色古香的精巧玲珑的寺院掩映在绿树丛中。面对眼前由一巨大磐石盖顶,构成三间之大的鬼斧天工的正宫佛殿时,你会由衷赞叹这一自然天成的古刹。倘若在古寺山居时,仰可观翔鹤行云,卧可听泉声松涛,能领略神灵滋润,博采轶闻趣事,发思古之幽情,览天公造化之神奇,品当地之芳茗,尝本土之特产,可谓旅游一大乐趣。
/ S3 u) Y: q: ]- h
004-2.jpg
( R* v& m( C% y. s( l3 L, h+ }
# |' ~# |6 i' ~6 d2 R
0 A. {8 X& t; @* l  ?( T8 t
    从有关史料中得知西来古刹佛祖是于北宋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从安徽省青阳九华山化身腾云驾雾而来的,古刹是在被美名为“狮子第一山”的西来岩为地藏法王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那时,新庵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方圆几十里内,只有田心、布心、嶂下围等三个小小的村落二十来户人家,敞落在崇山峻岭之中,结茅而居。当时人们每天清晨都听到从西北方的狮子山中,传来阵阵时如木鱼声,时如鸣钟声,时如击鼓声,侧耳细听,还感觉有梵呗之音。人们甚感奇怪,在家休憩或在田野干活,都常倾心静听认真考究,经久听察果有其事。
1 `. e$ t' Z5 u% P9 C6 N    于是,当地乡贤召众商议,决计弄个明白,便召集乡亲开通通往狮子山的道路。乡入一呼百应,踊跃参加,自备干粮携斧带刀,直指西北方,向狮子山试探山情。乡民们鼓足勇气,不怕山高路陡,不畏荆棘当道。砍竹造梯,攀藤附葛,历尽艰辛,终于开辟出一条抵达狮子山的羊肠小路。当乡民到达狮子山时,惊异地发现一位秃头的古稀老人,居然独坐石洞中,身穿一件袈裟,盘坐于地,双手合十,面朝一尊佛祖像,颈项挂念珠,口中有词,象个和尚,众人疑惑不解。对此,一位村民上前施礼试问:“请问老先生你是何许人也?”那老人很谦和地答道:“贫僧乃叫尘点无。”此时,众人知道这位老者,果然是位老和尚。便又问:“老人家,你从何地为何而来?”老和尚坦然答道:“贫僧乃从安徽省青阳九华山随佛祖腾云驾雾而来,为的是修行礼佛,施法护民,普济众生。”老和尚还对众人说,狮子山,是狮象伏波,乃一大名山。有个村民见到石洞内空无一物便好奇地问:“你老人家日常吃何物度日?”老和尚称心地答道:“饥餐树叶、野果,渴饮淡泉,夜宿石洞,日务诵经礼佛。”
! x, {  l( D  V, \: ~' Y    传说,当时同伙攀登狮子山的一位乡人,因家人疾病频发,灾祸续来,导致家境贫寒,苦不堪言,便诚心地请求老和尚施法解难。老和尚欣然应允。先吩咐这位乡人焚香拜佛,后老和尚随即向佛祖诵经念咒,天上突然降下数朵天花和洒下点滴法水,老和尚便将天上降下的天花和法水交给这位乡人,教其带回给病者消灾治病。结果,这个村民家中的灾祸随之化解。这件事不胫而走。于是,狮子山佛祖威灵显赫之事,口碑载道。尘点无和尚也因之声名远播。到西来古刹礼香拜佛的,求卜问医的,纷至沓来,络绎不绝。对这个传说的虚实,虽然现在无从查考,但是可以说明当时人们对西来佛祖的信仰程度,就不言而喻了。 * ?% Z+ T) K0 h0 r4 x
    大约到了公元1060年,新庵地方人丁日益繁衍兴旺。尘点无和尚与当地乡贤发动广大信民,为西来古刹做了两件事:第一,为方便广大信民往返,历尽艰难,与当地村民一起重新开辟了一条从山脚下通往古刹的崎岖盘曲的山路。第二,广泛发动当地村民献工献料在狮子山上,依照天生自然形成的一块足有一百多平方的磐石作项,就势依山砌起三间石屋,作为佛祖殿。 & \% y* a  ^, R$ j/ j/ d
    尘点无和尚发动信民做完这两件事后,有一天当着信众面前说:“明日我将要归西了。”信民听到这句话深感惊疑,当即劝慰他。但老和尚却一语不发。待次日凌晨,信众结伙前来看望时,却发现这位大师不知去向,见状便连声呼喊“大师!大师……”,竟然不闻回音,信众当即四处寻觅,仍不见其踪,连其诵经用的木鱼也无影踪。信众十分悲痛。于是,纷纷联名到安徽九华山访询。其后,端日前来古刹拜佛的香客在岩洞中发现尘点无大师双掌合十,颈项挂念珠,身旁有木鱼,满脸佛颜,跏跌坐化,享年九十有八。信众在其灵前,焚香膜拜以示哀悼。据说,是时尘点无虽园寂,但肉身不腐,颜无变异,动其四肢,骨间有声,信众更信这是菩萨灵应。认为尘点无大师德行齐天,是悉心修行的结果。于是,信民为其造墓立碑以祀奉,并尊为两来古刹的开山祖师。有诗颂曰:
神墓标千古,真身开佛门,
欲醒尘世眼,道世国王孙。
炼性台空在,传心偈尚存,
拈花频问讯,零落与谁伦。
还有一首诗赞曰:
狮峰曾子饮流霞,醉倒象山岩洞下,
几度春风吹不醒,至今颜色似桃花。
" }, u( N9 |2 `, j& l
    自尘点无大师圆寂以后,在相当长时问内,西来古刹无名僧驻锡。但是,终日香客如云,络绎不绝,经年累月香烟袅袅。, n. k; B& s; S5 }1 r1 `
004-3.jpg
! i  N4 P) \% _# M; t+ q8 o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337

主题

2109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587
QQ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1:53:17 | 显示全部楼层
005-1.jpg
: y  _% F6 m1 r! w' ?
0 q5 |4 }, p/ \) E
    明朝天启(1621-1627)初年,惠州六度禅院寄水禅师(为陕西南下的终南法师剃度弟子)为弘扬佛法,满怀虔诚之心来到两来古刹,决心重振佛光,重开西来古刹为道场。初以巨岩为佛殿和僧房,面宽五间。当他来到西来古刹之时,展现在眼前的是,层峦叠翠,万术争荣,云烟缥渺,其势欲飞。山下红潮澎湃,气势非凡。置身此地,如入仙山琼阁,故有“狮峰高处听天声”之感。 9 |: m7 C2 M; {9 C* V) [7 x
    清康熙年间(1662-1722),普讯和尚扩建殿宇和禅房,在巨岩之下面及左侧建筑为“可”字形的布局,这时期的古刹已初具规模,晨钟暮鼓,梵音佛号,响彻云天。
! G! n2 R  x( k8 C    乾隆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1768-1770)期间,住持通接禅师率领门徒心朗、心融、心旭等先后修建四世祖师普讯和尚、二世祖师寂慈和尚、一世祖师寄水和尚等墓塔。 + h5 |3 n& D; \, g
    道光年间(1821-1850),广度(字三化)和尚任西来岩住持,以禅宗和密法并弘,从这时期开始,本寺的符箓灵验异常,海丰、永安(紫金)、惠州及本县各地香客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其符箓成为西来的重要法宝之一,世代相传;此时的西来得到达官贵人的布施,已拥有香灯粮田一百多亩,称为“万富庵”,寺僧们过着农禅并重的生活。
; c1 r4 v. U0 a  p$ T" z/ a) x    从清乾隆中期开始,是本寺鼎盛之际,僧才辈出,于清道光至民国年间的各个时代,住有禅僧三十多人。在寺坐设立武馆,由武艺高超的法师向僧众和俗家子弟传授武技,在寺左设立学院,以佛学资深的法师负责教导寺僧,延请品学兼优的文士为附近农家子弟授课,当时,祯宗禅帅是其中一位兼任教授的武师。
# p3 S* N& Z' J0 a7 Q! M    光绪五年(1879),胜隆和尚任住持时,在本县布心墟文古洞村人吴梦兰(咸丰壬子科举人出身)协助下重建西来岩,在原有的“可”字形布局上,依山而填筑南畔的山窝,筑造为僧舍,整体布局扩建为现在的“回”字形寺宇,分为三进和迵护的建筑物,前进为面宽七间的山门殿,大门上嵌符“西来古刹”四个大字的石刻匾额;二进为禅堂(大堂),三进分为地藏殿、观音殿、祖殿等,两侧设有香积厨、僧房、丈室等等。
8 \1 t0 g6 g9 q; B% F/ {7 \/ i: N    整个寺院气势恢宏,装饰华丽,雕梁画栋,红墙碧瓦,丹甍入云,映衬于绿荫丛中,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当时乡贤蔡继曾先生为古刹撰写了门匾:“西来古刹”和门联:“灵岩分鹫岭,宝气毓狮台”。文人陈青槐为正殿抱柱上撰写了殿联:“万壑赴西岩菩萨飞来山清水绿俱千古:五峰朝佛殿烟云缭绕鸟语花香别一天。”紫金名人邓礼廉先生为西来岩撰写了殿联:“石室洞天成象教飞来灵境辟,丛林盘地起狮形竦立众峰朝。”# q6 ~2 o' S/ d% |' `, i$ S
005-2.jpg
$ U  {" c, T) y& w! F
  c- Z. H3 e( m, ?
    光绪十四年(1888)十月,归善县宝沥约三社乡、布隔乡和佐坑乡的绅士为本寺重竖“西来古刹”石刻匾额,其文物至今犹存。
+ {( B8 S4 ^) K  N- _" y' ]
005-3.jpg 3 F) ]" V. \7 w, M! a# o3 O

+ i3 g* @* B" t# e* C7 Y: U    清光绪年间,海丰县城的高田社、梅陇墟、陶河圩、可塘墟等一百多个乡村为了祈求保境安民,先后迸寺恭请地藏菩萨圣驾,各村兴建庙宇崇祀佛爷香火。其时,本寺第十一世观清和尚移锡至香港大屿山,偕法友纪修和尚(广州人)草创大茅蓬(今宝莲禅寺),观清和尚后移锡开创鹿湖精舍。之后,本寺观修法师往增光墟洋口乡重兴宝华禅院。) O" S2 e( C% A) r
005-4.jpg 3 ^) H) U2 Z$ W; S  ~: E. M
南天佛国香港宝莲禅寺
005-5.jpg
香港大屿山宝莲禅寺
005-6.jpg
005-7.jpg

! X  V' J8 ]  n  P/ C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5-10-18 19:31 , Processed in 0.23120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