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之子---吉隆坡王叶亚来
吉隆坡的甲必丹(华人首长)叶亚来(1837-1885),字德来,谱名茂兰。生于清道光十七年丁酉岁二月初八日(1837年3月14日),祖籍广东惠阳淡水周田乡的客家人,为家中的长子,有一妹三弟。曾读了两年私塾,因家贫而停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亦曾替人放牛、打短期零工等度过童年的生活。
在清朝咸丰四年(1854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起兵反清,战乱造成家乡农村濒临破产,叶亚来跟随同乡,离开贫困的家乡,来到马来西亚,是被卖到南洋淘金的典型“猪仔”。
首先抵达马六甲,族叔叶国驷,安排他到榴櫣东卡一锡矿厂工作,后转到另一族叔叶五之什货店当伙计。1859年,在族叔叶福资助下,在芦骨经营生猪及收买锡米之生意,不久离开芦骨到双溪乌绒(Sungai Ujong)找寻新生活。 他于途中巧遇双溪乌绒华人甲必丹盛明利之总巡(保安队队长)同乡刘壬光,刘乃推荐他为副总巡。
1860年8月,双溪乌绒两位马来土酋为争夺华人矿区锡米税收而发生械斗,当时两个华人矿工集团,即海山党和义兴党也为本身利益分别支持斗争的一方。海山党领袖盛明利在此役中被杀,叶亚来则负伤逃到一烧炭者家中躲起来。 六个月后战事平定,双溪乌绒商界领袖叶亚石被选为甲必丹,但他对经商较有兴趣,不久即推荐胆识过人又精明能干的叶亚来为甲必丹,当时叶亚来才二十四岁,因政绩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1862年初,叶亚来放弃双溪乌戎华人甲必丹之职,到吉隆坡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处理行政事务及管理锡矿厂。此后叶亚来开始发迹,自己也经营两家矿场。1864年创设惠州公司,安置刚由中国家乡抵达之同乡,及供贫病之同乡食宿。1865年他开设了"德生号"药材店,还娶了一位马六甲华人女子郭庚娇为妻。
1866年吉隆坡爆发一场王室土侯间的内战,叶亚来无可避免卷入了长达八年的内战,叶亚来与雪兰莪州执政东姑古丁结盟。
1868年,刘壬光不幸逝世后,叶亚来代执行甲必丹任务,时年三十一岁。叶亚来推行英明政策,严惩盗窃,组织一支精锐队,使得吉隆坡成了夜不闭户之太平市镇,远近闻名。
1869年,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佳节时,叶亚来在隆重仪式中正式接受雪州苏丹册封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
1870至1873年期间,马来王室因政治、经济上的种种因素,延续四年内战。甲必丹叶亚来在请援下,派兵协助雪州苏丹女婿东姑孤丁与巴生土侯拉惹玛赫蒂作战。战场的范围主要是在吉隆坡、万挠、安邦和瓜拉雪兰莪等地。战乱期间,吉隆坡两度易手,三度被焚。战场失利,甲必丹叶亚来几番征战,惨遭盟友背叛,几经辛苦终于在1873年三月光复了吉隆坡。雪州苏丹为表扬叶亚来的功绩,于1873年六月,再度册封叶亚来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
战后的吉隆坡,废墟一片,锡矿场也化为水潭。甲必丹叶亚来说服了准备他迁的将士同僚,使他们留下来和他共同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吉隆坡。当时内战使得叶亚来背负超过十万元的战争债务,加上经营的矿场积水,一度面临破产。叶亚来不得已向英商、新加坡、马六甲华商借贷,以维持矿业生产,当时的借贷缴付高达18至20%的利息。
甲必丹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的工作是非常有计划的。他首先发展公路网,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由亚答屋进步到砖瓦屋和商店,重开矿场,鼓励各族共同参与建设,并从中国招募工人前来建设吉隆坡。为了让工人得到廉价的供应品,他也鼓励马来人迁到吉隆坡近郊,种植农作物供应市场所需。吉隆坡就这样从废墟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马来西亚最大的都会。
1878年锡价高涨两倍,使得叶亚来得以还清债务。1879年,叶亚来一跃成为吉隆坡首富。在他颠峰期的事业,曾拥有锡矿一千多亩、员工五千人,掌握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实权。除了铺设道路、投资各种农业计划,并首先引进蒸汽抽水机供雪兰莪(Selangor)的矿场使用,还包括兴建了吉隆坡第一家医院。叶亚来领导吉隆坡直到1880年还政于英殖民政府为止。
叶亚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1884年创设私塾于惠州公司内,供同乡就读,并亲到中国聘请举人叶树网前来教学,成为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后来将私塾改为“唐文义学”,并增聘徐绍荪为教师,教授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家诗、千字文之类的中国教育方式。也因为叶亚来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 综合来说,叶亚来对吉隆坡最重要的贡献包括开辟道路、制砖烧瓦、发展矿业、移入劳工、种植开垦、建立医院、安老院、学校等,为以后吉隆坡的繁荣奠下基础。
在战前,叶亚来是唯一代表政府参与开拓吉隆坡的先贤人物,以及后来建设吉隆坡功绩最昭著的元勋,他为早期的吉隆坡带来了繁荣和秩序。身为海山会党领袖,他集会党领袖、战略家、投资家、矿业家地位于一身。当会党恩怨在战火平息后,他化除恩怨卫护华人利益,勤政爱民,团结华族,团结巫人,更善于与土酋谈判。
叶亚来原想于1886年返回中国,却于1885年一病不起,4月15日清晨,不幸病逝,年方四十八岁。出殡之日,吉隆坡政府机关停止办公,许多高官显要都出席葬礼,全吉隆坡停工,下半旗哀悼。
叶亚来的一生年谱
一、童年生活磨砺
1837年(清朝道光十七年,丁酉岁)一岁
农历二月初八日,即公元1837年3月14日,叶亚来出生在惠阳淡水沙坑周田村(现在为广东省惠州惠阳秋长镇周田村)老围 的一个客家农民家庭。祖父叶文福,父亲叶联开,母亲范氏。父母共生四子一女:茂兰、茂恭、茂松、茂宽及亚满,叶亚来居长即茂兰。
周田的老围村背靠乌石鼓山,前临麻竹陂河,山清水秀,旁边良田环绕,诚为宜居之地。
自幼家贫,生活十分艰苦,曾读了两年私塾启蒙,使他略通文字,因家贫而停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亦曾替人放牛、打短期零工等度过童年的生活。
叶亚来母亲范氏,是典型的客家妇女,她吃苦耐劳,性格慈祥,共养育了五个孩子。她爱用客家人的传统方式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她对孩子们说,叶姓原是在很远的北方迁徙而来,搬了不知多少次家,叶姓先祖最后才来到周田立居。哪好就往哪搬,哪好就在哪安家。她又给孩子们讲月亮故事,说月亮里的影子是张果老砍柴,他天天砍,永不言累,长大了要学张果老不怕苦。母亲的教诲,叶亚来自小就牢记在心。
童年的叶亚来小时常放牧耕牛,清末时期耕牛是家庭重要财产,故当悉心呵护放牧,此工作常是童年小孩的工作,在乡间牧牛的孩童,游戏和殴斗是的事,叶亚来喜作“和事佬”,如双方调解无效,就站在被欺一方。有智慧,有组织能力也初见端倪。他有豪侠精神,又会功夫,牧童们都服他。冬天,休息的稻田要犁起晒霜,满田都是泥块,故此时,放牛的孩子最爱玩一种称作“吊石轱”的游戏:人分两队,分据两边,用泥块互相对垒,如打仗。小伙伴爱争叶亚来当自己一边的领头人。
叶亚来从小就孝顺父母,穿着不讲究,处处维护照顾弟弟妹妹,及稍长大,知大人辛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父母干些农活,如晒谷、净谷、踏米(舂米)等,是家里不可多得的好劳力。
客家人尚武,叶亚来自小聪敏,体格强壮,深得会功夫的族叔叶联辉喜爱,亲自教其功夫。时围屋中用于食物加工的石磨,上下可以分离,上部可取下清洗,小叶亚来有臂力,他能举起沉重的石磨上层。
由于家贫,十四岁的叶亚来就给人放牛,稍长,插秧、割禾、耙田、脱谷等各种农活都干过,艰苦的生活与经历,炼就了其不畏艰难的坚强性格。生活艰难,加上清军常以搜捕太平军余党之名,到客家人聚居地烧杀抢掠,惠州一带亦不能幸免。不少村民不得不背井离乡,另谋生路。给人打短工的叶亚来也下定决心,去寻找别样生活。
二、勇闯南洋 头角崭露
十九世纪中叶,欧洲殖民者开拓南洋群岛,极需要大量劳工,这时的满清政府在搜捕太平军残余的同时,也在思考太平军起义(1851年—1864年)的原因。认为太平天国起义源于广西,根本原因是地少人多,农民太穷,为此,他认为应鼓励农民出国谋生。故在清廷的支持下,大批广东开平、台山人到美国西部,潮汕人、客家人到东南亚。贫穷的叶亚来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最下,怀着讨生活赚钱的梦想,跟随叶氏乡人去到马来西亚的。初到马来亚的叶亚来,做过苦工,当过小贩,观察社会,学习新知识,双溪乌绒(今芙蓉),崭露头角。
1854年(清朝咸丰四年,甲寅岁) 17岁
太平天国是客家人洪秀全起兵反清,虽发生在广西,然南越的归善,周田农村亦受战乱影响,清廷到处搜捕起义者,青年的叶亚来感受到了生活性命堪忧,遂跟随同乡,离开贫困的家乡,由澳头乘小船至香港,再乘三桅大船至马六甲,是下南洋计生活的典型“过番客”。 之前的香港到马六甲是大船渡海,顺风顺水的话都要半个月左右,所以下南洋是一场赌注,但叶亚来赌赢了,顺利来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
叶亚来到马来亚的第一站是马六甲,在族叔叶国驷安排下,他到榴櫣东卡的一锡矿区工作,掘土挑沙修路,筑塘养鱼,全是粗活,生活劳累,收入佶少。但他知道,万事开头难,所以对各种活儿都尽力做好,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
之后转到吉山(县治)另一族叔叶五的什货店当伙计,学习经营,工作时间约一年。
1855年(清咸丰五年,乙卯岁)18岁
叶亚来身体欠佳,叶五以为他不适宜于南洋的气候,于是就赠他大银百元,并送出至新加坡以返回国内。船至柔佛,停泊等侯时,他把百元赌输光,遂取消回国行程,决定在南洋创业。
1856年(清咸丰六年,丙辰岁) 19岁
叶亚来与叶福(另一族叔)来到雪兰莪重要的锡矿产地芦骨,在同乡张昌工头的矿场当伙夫,收入可观,勤劳节俭,戒绝赌博等恶习,兴旺的锡矿生产,生机勃勃的新城镇,各式各样的赚钱机会,让他砰然心动。三年期间积了好些钱银。同时,他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学习新知识,开始思考和规划自已的未来。学会开采锡矿的各种技术和管理矿场的各种方法,还学到不少关于市场设计和市政管督措施的知识。
芦骨的三年多生活,是其人生重要折点,为他后来的打拼,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经验。
1859年(清咸丰九年,己未岁) 22岁
叶亚来得族叔叶福的赞助,不再当伙夫,而自行经营生猪和蔬菜买卖的小生意,兼营小宗锡米外运,
1860年(清咸丰十年,庚申岁) 23岁
叶亚来到芙蓉,结识双溪乌绒甲必丹盛明利(惠州人)的副总巡刘壬光(同乡)。刘把叶推荐给盛明利。叶亚来有智谋,想事周全,办事果敢、公正,又初识文字,还会点功夫,很快就得到盛明利的赏识和信任,遂任叶亚来为副总巡,并让其加入帮会海山派,参与海山派的领导工作。期间,结识了盛明利的得力助手同是惠州籍人叶石(叶致英),并为至交。
1860年8月,双溪乌绒两位马来酋长因争夺华人矿区锡米税收和保护费的权利而争斗,后竟演变成武装冲突。华人帮派卷入其中,盛明利战死。叶亚来受重伤,马来人的救命之恩,使叶亚来终生难忘。
当时芙蓉两土酋因争锡米抽税权和保护费而发生战争,华人亦卷入战争旋涡。
是年8月26日,战争爆发。盛军军需未备,军火不足,溃败。盛明利被擒而遭杀害,刘壬光受伤,伤愈后辞职离去。叶亚来败退,在林中茅屋藏身,入夜敌人追至,伤腿,被当地马来酋长拉惹珠玛亚德的人员发现,经精心治疗,把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出来,并送回海山派。此次战争中华人战死和被杀害有六千多人。
战乱后,海山派丧主,个个人心慌慌,急需一个新的领袖。华人公选,盛明利的得力助手叶石众望所归,担任芙蓉第二任华人甲必丹,但他对此职不感兴趣,更在意自己的商务,只注重经营实业赚钱。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辛酉岁) 24岁
第二任芙蓉甲必丹叶石无志于仕途,任职不久,则举荐叶亚来取代他,为第三任芙蓉甲必丹(1861年---1862年)。叶亚来在担任副总巡期间已展现出其非凡的领导才华,在此次武装冲突中又有机智英勇的表现,即为大家所接受,成了双溪乌绒(芙蓉)新的华人甲必丹,时年二十四岁。
叶亚来接任后,处事严谨,领导有方,时局安定,是他初露头角,独当一面开始。
叶亚来对发展锡矿生产大有贡献,首先输入蒸汽抽水机用于矿场,大大提高了人力水车的排水效果,从而解决了水淹矿湖的困难,锡矿产量比以前大大提高。
在此次双溪乌绒武力矿争中,华人、马来人均有大量伤亡。大家都认识到武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甲必丹叶亚来因势利导,先说服马来双方讲和,后又主动与另一华人帮派“义兴党”修好,使长期紧张的双溪乌绒形势逐渐平稳。叶亚来任当地华人甲必丹一年多,没发生过大的争端,其声望日益升高。
三、巴生河畔发迹起家
在十九世纪中叶,马来西亚的巴生河上游发现锡矿苗,遂吸引了大批华商、华工前往,最先来到此地开矿的华人是惠州籍人丘秀和叶四,1859年(咸丰九年)他们在巴生河与莪麦河交界处,即今吉隆坡高士街附近建起了三间亚答屋作为简易货栈(亚答,马来语,树。亚答屋即用椰树叶作屋顶的简易小屋),为矿工提供生活用品,并收购锡米,这里就是现代吉隆坡的诞生地。随着华工的增加,亚答屋区也日益扩大,吉隆坡成了一个热闹的小集市。丘秀是巴生酋长任命的首位吉隆坡华人甲必丹,负责管理这一集市。受丘秀邀请,刘壬光也于1861年来到吉隆坡,不到一年时间丘秀去世,刘壬光接任第二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1862年叶亚来受刘壬光盛请,来到吉隆坡,帮刘管理矿场。1868年刘壬光去世,叶亚来继任,成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叶亚来接手之初,适逢锡价下跌,吉隆坡陷入矿场倒闭,经济不景,治安混乱的危机。吉隆坡在叶亚来的治理下,很快就成为繁荣兴旺、远近闻名的新市镇。
1862年(清同治元年,壬戌岁) 25岁
是年秋天,叶亚来应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刘壬光的邀请,乃辞掉芙蓉华人甲必丹之职前往吉隆坡,协助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处理行政事务及管理锡矿厂。此后叶亚来开始发迹,自己也经营两家矿场。
早在1857年,吉隆坡还是一个三家村,因附近矿产丰富,几年后成了大村落,邱秀为这里的首任华人甲必丹。邱秀任职一年后病逝,由刘壬光继任。叶亚来到吉隆坡后,最初替刘壬光总管锡矿,继而连刘在巴生的事务亦要兼管。
1864年(清同治二年,甲子岁) 27岁
叶亚来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创设私塾惠州公司,供同乡后裔就读,并亲到中国聘请举人叶树网前来教学,成为吉隆坡第一间华人学堂。后来将私塾改为“唐文义学”,并增聘徐绍荪为教师,教授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家诗、千字文之类的中国教育方式。也因为叶亚来的积极推动,成立了马来西亚第一所华文学校。同时亦可安置刚由中国家乡抵达之同乡及供贫病之同乡食宿。
1865年(清同治四年,乙丑岁) 28岁
叶亚来在协助刘壬光工作期间,自己也兼营开采锡矿业务,到乙丑年,还自己开了一间“德生号”药材店,娶马六甲华人女子郭庚娇为妻。
1868年(清同治七年,戊辰)31岁
刘壬光病危,他举荐叶亚来代他继任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并得到雪兰俄苏丹批准,得到当地马来人领袖的支持。
刘壬光还委托叶亚来管理家业,保护一家老小和理料其后事。叶亚来握有生死大权,也有制订法律的特权,推行英明政策,严惩盗窃,组织一支精锐队,使得吉隆坡成了夜不闭户之太平市镇,远近闻名
1869年(清同治八年,己巳岁) 32岁
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叶亚来的就职典礼于农历五月初五日端午佳节时隆重举行,叶亚来在隆重仪式中正式受雪州苏丹册封为第三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册封仪式由苏丹代表拉惹玛赫蒂主持,马来统治者三人,亲自到吉隆坡举行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甲必丹的仪式,颁发银印一颗,以确定名位。仪式隆重,当地华人、马来人都兴高采烈,有如过盛大节日,一连四天,欢宴游乐,最后以在充满泥泞的河里沐浴仪式结束。叶亚来也被称为“吉隆坡王”。
吉隆坡原是一片沼泽地,正如陈情书所述:“吉隆坡一埠地属偏隅,居民罕迹,缘因锡所生产,人始到来,叶亚来接手时,更因锡价下跌,而矿山倒闭,矿工出走,形势更加严峻,已是一个商业凋零、盗贼横行、治安混乱的烂摊子。面对严峻局面叶亚来沉着应对,逐一解决。
面对乱局,叶亚来建立了一支二百人的华人自卫队,维持地方治安;制定严惩罪犯的条例,使审理民事有了准则;经济方面,首先斥资修路建桥,加强基础设施,使吉降坡及巴生一带的水陆交通顺畅安全;随后集资扩大开采,虽初期有所亏损,然而由于锡米能安全远输出去并销售,第二年就获大利。大量华工被吸引来到吉隆坡,当地采锡业迅速恢复。
由于叶亚来的有效治理,吉隆坡采锡业有了长足发展,吉隆坡社会稳定,人口增多,商业也迅速恢复。叶亚来和他的同胞在一片不毛之地,建立起虽属简陋,然却安定又充满希望的家园。吉隆坡也从一个普通矿区集市,很快变成一个远近闻名的繁华市镇。
四、吉隆坡守土保家战
为争夺吉隆坡华人甲必丹这一位置,华人帮会之间争斗也非常激烈,叶亚来的主要对手是其在芦骨打工时的雇主张昌。此人早就对吉隆坡华人甲必丹的宝座虎视眈眈,积聚了一定力量后,就企图用武力进犯吉隆坡。与此同时,雪兰莪州马来贵族内部为争夺王位及矿区的控制权的斗争也日趋激化。玛迪战败,巴生一带统治权落入雪兰莪州摄政东姑古丁(苏丹沙末女婿)手中。他和苏丹都认定叶亚来是吉隆坡华人甲必丹最合适的人选,全力支持叶亚来。吉隆坡华人矿主、矿工为了自身利益与安全一致拥戴甲必丹叶亚来为总指挥,抗击强敌艰苦的吉隆坡保卫战持续三年多,争斗的性质,是叶亚来为首的华人集团为保卫劳动成果,反对张昌、玛斯何集团对吉隆坡的抢夺。争斗以张昌、玛斯何失败告终。矛盾的解决,使后来吉隆坡的重建获得了一个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
1870年(清同治九年,庚午岁) 33岁
早在前一年(1869年,同治八年)二月,张昌杀害叶亚来重要支持者叶四,妄图以此胁逼叶亚来放弃吉隆坡华人甲必丹位置,叶亚来预感到一场暴风骤雨般的斗争不可避免了,因而向雪兰莪苏丹阿都沙末申诉陈述张昌无故杀害叶四及吉隆坡面临的困境。叶亚来治理下的吉隆坡欣欣向荣景象、与马来贵族的良好关系,以及其杰出的才能,给苏丹统治者非常好的印象,认定叶亚来是吉隆坡甲必丹最合适人选,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即时给予大力支持。
1870年,张昌结识伊斯兰先知后裔玛斯何。此人因其弟被当时巴生当权者东姑古丁的妻舅杀害,就把东姑古丁也作为报复对象。
1870年(同治九年)9月,1871年(同治十年)5月,张昌、玛斯何两次联手进犯吉隆坡,叶亚来率众奋力抵抗,指挥有方又均很快就粉碎了张、玛的进攻。第二次战斗,全歼玛军,玛仅以身免。六月,叶亚来指挥全军,。
玛斯何勾结张昌,首次攻袭吉隆坡,冀图夺取统治权,叶亚来经过两个月的作战,得到巴生马来酋长的兵员支持,终把入侵者击退。
是年冬,玛斯何和张昌再次袭击吉隆坡,叶亚来军先打击玛斯何,玛斯何败退。后玛斯何与张昌合谋夜袭叶亚来军,叶军有备,又大败敌军,双方伤亡惨重。叶亚来联合马来统治者,合力进击残败敌军,历时二月,才把敌军击溃。战后,叶亚来抚慰受损居民。
1871年(清同治十年,辛未岁) 34岁
5、6月间,玛斯何和张昌再次进犯,叶亚来用计先击败土酋军,再集中力量包围张昌军,猛烈攻击张昌,大获全胜,张昌死,敌军败走。
挫败的玛斯何,积极游说拉拢与东姑古丁有矛盾的雪兰莪州境内显贵加入其阵营,力量日益涨大。8月,叶、玛双方开战,玛军敌据险固守,僵持四个月,叶军粮将尽,加上同盟军被诱降,倒戈返击叶军,叶军败退。
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壬申岁)35岁
5月,敌军重兵再次袭击吉隆坡,因敌众悬殊,加上盟军反叛投敌,虽坚守三个多月,但援军不至、粮缺,叶亚来乃乘夜退出吉隆坡,8月叶亚来败走至巴生,得到雪兰莪执政东姑古丁优礼接待。东姑古丁曾劝叶亚来放弃吉隆坡,另谋发展,然叶亚来坚决表示要重振旗鼓。古丁也意识到,占领吉隆坡的玛斯何,下一个目标就是巴生了,为了自身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决意大力支持叶亚来。
退出吉隆坡时,即派兄弟叶德凤回乡招募兵员,抵达巴生不久,叶亚来就从老家惠州募得悍勇三百余人,加上旧部及新招兵员,总兵力已达千人。东姑古丁方面,除有上千兵力外,还争取到彭亨执政大臣弯亚末的援兵。
11月15日,叶亚来誓师收复吉隆坡,自任总司令,有新招三百人、旧部七百人、古丁派兵千人,以新招子弟兵三百人作先锋。大军到达吉隆坡外线,因大雨连绵,行军受阻,只好扎营待机。
1873年(清同治十二年,癸酉岁) 36岁
3月,雨季过后,再次展开军事行动。叶亚来军独任攻坚,古丁军及彭军任后备及截击败退之敌。进攻时,叶亚来使用“擂针”和“花河”——火箭炮类一种特别武器,以雷霆万钧之势猛攻吉隆坡,经三昼夜激战,敌军伤亡甚众,不得不退出吉隆坡,吉隆坡得到光复
军队凯旋进入吉隆坡时,各族居民空巷而出,欢呼雀跃、放鞭炮相迎,执政古丁亲来道贺,并按华人习俗、服饰,重新任命叶亚来为雪兰俄华人甲必丹。
五、重建吉隆坡新家园,发展民生关注实业
数年保卫吉隆坡的斗争,使雪兰俄苏丹对叶亚来临危不惧的意志,不屈不挠的品格,缜密的思维,过人的领导才能,有了更深的认识,因此,吉隆坡光复后,即再次任命叶亚来为雪兰俄华人甲必丹。从叶亚来第一次任吉隆坡甲必丹,到其击败张昌、玛斯何,英国殖民当局,也一直在观察叶亚来,认为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雪州苏丹任命叶亚来为甲必丹不久,英殖民当局正式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行政长官,这是吉隆坡从未有过的官位。早就把吉隆坡当作其生命一部分的叶亚来义不容辞挑起重担。经数年兵燹浩劫,吉隆坡已满目疮痍,面对这一状况,叶亚来以其顽强的性格,卓越的领导才能,团结华巫两族人民,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巴生河畔又重新树起一座生机勃勃的新城。
战后的吉隆坡,废墟一片,锡矿场也化为水潭。叶亚来说服了准备他迁的将士同僚,使他们留下来,并和他共同努力重建一个新的吉隆坡。当时内战使得叶亚来背负超过十万元的战争债务,加上经营的矿场积水,一度面临破产。叶亚来不得已向英商、新加坡、马六甲华商借贷,以维持矿业生产,当时的借贷需要缴付高达18至20%的利息。
叶亚来重建吉隆坡的工作是非常有计划的。他首先发展公路网,疏通河流,建造桥梁,扩建住屋,使由亚答屋进步到砖瓦屋,开设商店,重开矿场,鼓励各族共同参与建设,并从中国招募工人前来建设吉隆坡。为了让工人得到廉价的供应品,他也鼓励马来人迁到吉隆坡近郊,种植农作物供应市场所需。吉隆坡就这样从废墟中逐渐发展成为今日马来西亚最大的都会。
计自1862年至1885年,叶亚来在那里经营了二十四年,终于使原来不满千人的矿区吉隆坡,建设成为马来亚早年繁荣进步的大市镇,因而人们称他为“开辟吉隆坡的巨人。”
叶亚来就任吉隆坡行政长官后主要幕僚简介:
赵煜(1843-1892),总务兼买办,台山龙溪人,战时四杰之一。在光复吉隆坡一役中负责大后方军需、运输,深得叶亚来胜任,两人是儿女亲家,并为叶亚来遗产受托人,当时是义兴党领袖,第一任州议员议员。
叶石(叶致英,?-1889),司法兼判官,惠州永安(今紫金)人,实业家,叶亚来早期知友,曾是海山派领袖,叶亚来去世后继任吉隆坡华人甲必丹,叶亚来遗产受托人之一。
翁寿,外交主官,惠州永湖人,战时四杰之一,叶亚来智囊团主角,精通巫语,在与马来人友好交往中有举足轻重作用。
丘秀,警务,治安主管,惠州横沥人,叶家军初期建军元勋,叶亚来智囊团重要角色,战时四杰之一,战功赫赫。
王天泉,法律顾问,重要行政主管,新会旧社乡人。幕僚中,他虽年资浅,然经办事务最广,提倡???参与筹建社会公共事业,慈善机构,谙法律,处事公平,华人社会中纠纷。大都由其处理,他还是叶亚来身后叶石、叶观盛两任甲必丹顾问。
郭穆桂,内务兼司库,原籍大埔上径,马六甲侨生,叶亚来妻弟。
王聚秀,税务兼司秤,原籍大埔汉塘乡,马六甲侨生,曾任吉隆坡侨生公会主席。
曾君斗,运输主管,惠州淡水圩人,专司新加坡、马六甲运输事宜。
梅华昌,英文秘书,台山人,英属沙涝越侨生,叶亚来幼婿龙连祐的母舅。
者亚者,巫文秘书,马来人,专司政府往来文件。
叶亚来任吉隆坡行政长官后,深感武功已经完成,文治必须开始,因此立即着手在社会上招揽人才。王天泉就是这个时候??进来的。他的领导班子,有王天泉这样有思想、有文化、谙法律、通巫语,行政能力强的文官,又有老战友的辅佐,同乡亲属的协力,上下一心,励精图治,各项工作很快走向正轨。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甲戌岁) 37岁
英殖民当局正式任命叶亚来为吉隆坡行政长官,掌管吉隆坡一地政务,其权力相当于马来酋长,这是吉隆坡从未有过的正式官位。英人还按中国习俗,配以官印作为凭证。
1875年(清光绪元年,乙亥岁) 38岁
光复后的吉隆坡还面临粮食和日用品短缺的问题,为此,叶亚来从惠州聘请了多名种田能手、能工巧匠,仿制国内耕田工具,请耕田能手向雪兰莪马来人传授耕作技术。日用品供应方面,过去主要由马六甲商人经营,光复后,他们乘机抬高价格,叶亚来当机立断,改从价格较便宜的新加坡进口。两项措施,迅速扭转吉隆坡的困局。
叶亚来利用惠州来的能工巧匠烧砖烧瓦,建起234座砖瓦结构的商店与住宅,代替过去的亚答屋,除恢复战前街市外,还创建了苏丹街等多条新的街道。只两年时间,一个崭新的城镇屹立起来了。
1876年(清光绪二年,丙子岁) 39岁
英人希望吉隆坡城市发展,然对拨款却非常吝啬。对此,叶亚来采用先斩后奏的方式,先垫巨资修筑道路,使人与货物通行无阻,又敷设多条街道,使市区井井有条。建成后才向英人索要建设费用,英人惊讶看到基建的效果,终乐意支持。很快,吉隆坡的建设与规模、工商业,均超过雪兰莪的首府巴生市。
1877年(清光绪三年,丁丑岁) 40岁
当时在吉隆坡活动的除有英国殖民者、马来人外,印度人也有相当的势力,叶亚来对他们均非常尊重。
叶亚来无论在双溪乌绒打拼、还是保卫吉隆坡,均得到马来贵族和一般马来人无私的帮助和支持,他切身体会到,作为华侨,与当地马来人建立友好关系重要性。英人干政后,马来人的势力与作用虽已大不如前,然叶亚来对雪州苏丹等马来领袖仍十分尊重,经常拜会。马来人犯事,也一律交由本族领袖处理。
1878年(清光绪四年,戊寅岁) 41岁
锡米的价格高涨两倍,使得叶亚来得以还清所欠债务。
1879年(清光绪五年,己卯岁) 42岁
叶亚来一跃成为吉隆坡首富。在他颠峰期的事业,曾拥有锡矿一千多亩、员工五千人,掌握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实权。除了铺设道路、投资各种农业计划,兴建了吉隆坡第一家医院。叶亚来领导吉隆坡直到1880年还政于英殖民政府为止。
1880年(清光绪六年,庚辰岁) 43岁
叶亚来遵照英国政府的顾问官参政制度,把行政权交给行政司,只保留了华人甲必丹的荣衔。他和叶石同是初级华人审官,华人之间有争执,仍由叶亚来办理。政府对他很信任,凡由他向政府借款,都能达到目的。
叶亚来置有很大的产业,有大量的房地产,有砖窑、熔锡炉、开矿用具的制造厂和修理厂、猪栏、牛栏、屠场、石灰窑、碎石场、码头、货栈、金银首饰店等。他热心公益事业,设立安老院、创办华文学校。
六、打拼南洋心系桑梓,鞠躬尽瘁功业永存
吉隆坡繁荣在于锡矿开采,叶亚来本人就是吉隆坡最大锡矿企业家,并是马来亚采锡业中使用蒸气机、电动发动机第一人。根据矿业发展需要,叶亚来建立起多间利润微薄的采矿工具维修作坊,修理本矿场及其他矿场的工具,很受华人矿主欢迎。他还建了采石场、砖瓦厂、石灰厂,这些工场、作坊,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又吸收了大量初来吉隆坡的华工。
叶亚来不仅是位杰出的行政长官,华人领袖,还是位成功的大企业家。他以锡矿开采为主业,对相关的船运、码头、工具铸造、修理,也都一一兼顾。对民生所需的产业,即使利润很薄,亦乐于投资。他很快就成为吉隆坡的首富,人人敬佩的商界巨擘,他用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有志的华人,共同推动吉隆坡经济的腾飞。在推动吉隆坡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十分关注民生福利,华人教育。他的诸多义举,得到当地华人的大力支持,成为后世的美谈。
叶亚来根据民生需求,开辟大片土地种植木薯,在茨厂街建木薯加工厂,茨厂街也很快成为吉隆坡最繁荣的街道之一。还拥有养猪场、屠宰场,以供应市场。这些种植场、作坊,雇工达4000人之多,其中不少是马来人。利于就业,繁荣市场,又促进了与马来族的友谊。利润虽薄,然叶亚来乐此不疲。
叶亚来关心社会福利。建收容所,安置那些因战祸或自然灾害而流离失所、失去生计的老弱病残者,给他们提供食品及必要的医疗,使他们有栖身之地。又拨出一部分房产,免费专供穷困潦倒的旧友、从前部属,及刚来吉隆坡仍无工作的乡亲居住,对后者还有专人介绍工作。陈情书曰:“更有疾病者,建屋栖止。给粮养口,并行广捨药材,至没故者,频施棺椁。由是士民安居乐业,将见升平有象。
叶亚来捐出一块地处吉隆坡市中心的地产,领衔兴建仙四师爷官。仙四师爷宫于光绪九年(1883年)落成,几经修缮,是吉隆坡最著名的地方华人庙宇。仙四师爷宫供奉仙师爷盛明利和四师爷钟炳,前者是叶亚来及其战友的精神支柱,后者是开发吉隆坡的长胜将军。他们均为华人利益献出了生命,被当地华人奉为神仙。
1883年(清光绪九年,癸未岁) 46岁
叶亚来主政吉隆坡期间,多次接待清政府访问官员,给清朝廷捐了不少钱。被清政府授于“中宪大夫”的职衔,并敕赠三代先祖(例封三代先祖),现今碧滟楼左前方仍立着旗杆石,有“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光绪玖年仲秋月吉日立”字样,是清廷给叶亚来授官的实证。
1884年(清光绪十年,甲申岁) 47岁
叶亚来原计划要回国一行,后因病未果。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乙酉岁) 48岁
4月15日清晨叶亚来病逝,年方四十八岁。是日,吉隆坡政府机关停止办公并下半旗致哀。出殡之日,衙署各部停止办公,以示哀悼,高级官员全体参加殡仪行列,全吉隆坡停工,居民莫不同声痛惜,参政司罗爷亲致悼词,高度评价了叶亚来,其中谈到:“由于甲必丹叶亚来之死,使政府失去一位最忠实的干员,而本人则失去一位敬佩的良友”。
叶亚来逝世后,葬于马来西亚吉隆坡安邦某处,1895年广东义山公墓在吉隆坡成立,叶亚来墓即随之迁入。
叶亚来墓是双依的客家墓形,粘贴白色瓷砖,墓前有石狮子。碑头上刻双龙追日浮雕和雕柱,拜桌也有造型浮雕。整体较简静朴素。墓正中石碑刻“归邑 皇清显考雪兰莪甲必丹例授中宪大夫 谥刚直惠义 讳茂兰 号桂轩叶公大人墓”,由众多子、孙、曾孙三代仝立,墓碑首行註明“中华民国八年岁次己未仲冬月穀旦重修”。
叶亚来在马来亚打拼多年,事业有成,然始终不忘故土。他只认定中国是自己的国家,自己是中国人,因而给清政府捐了不少钱。他念念不忘自己的乡亲,多次派人返乡召唤他们到马来亚,支持他们创业。那些早年与叶亚来一起在马来亚打拼的乡亲,晚来的乡亲,有的也发达了。赚了钱,回乡置业,是那时华侨普遍的观念,也是他们回报家乡的方式。叶亚来这样做了,他的华侨同乡也是这样做的。如今座落于惠阳地区众多城堡式围楼多是清末马来亚华侨所建。繁荣发达的吉隆坡倾注了叶亚来及其同乡毕生的心血,老家亮丽的围楼,亦是其劳动的结晶,它们显示了清末海上丝绸之路践行者们辉煌的成就。楼中多有精美的木雕、壁画,寓意深刻。
叶亚来在马来亚打拼了三十一年,从一个极普通的过番客,成长为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市的创建人,是少有的传奇人物。他绝大部分时间、心血,都倾注于吉降坡,经历了开创、保卫、建设三个历史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千难万险,他克服了,并都获得巨大的成就。他的成功,与其坚韧不拔的意志、过人的智慧,卓越的领导才能不无关系,然最重要的还是其一直坚守的三条基本原则:1、坚持华人和睦与团结。2、坚持与马来亚人的友谊。3、遵守所在国的法律法规。这三条原则,使其在困难时刻都能得到无私的支持,也给华人营造出一个施展才能的空间,叶亚来是吉隆坡千万华人的杰出领袖,出色的行政长官卓有成就的大企业家,积极的中华文化传播者,坚持促进马华两族友谊发展的先驱。吉隆坡的建成,是叶亚来及千万华人劳动的结晶。古代丝绸之路多以贸易的形式,叶亚来与其同胞则是直接参与所在国的建设,业有所成后,回报祖国,回报家乡。形式不同,然惠及中外则是一致的。叶亚来与其同胞均是近代海上丝绸之路杰出的践行者,他们的功迹永铭史册。
补充资料:
叶亚来先祖比叶挺先祖逢春公要早一百多年到周田定居,其一族后裔发展缓慢。有后裔叶日崇,迁入惠州惠阳周田乡定居,即周田叶氏始祖,再八代就传到叶亚来这里了。
鸦片战争,令南方很多地方也包括惠阳等地经济遭到破坏,叶亚来一家也难免有一定程度影响。读了二年私塾的叶亚来,便辍学出去替人放牛,偶尔也打短工。后来,局势动荡,很多人迫于生计,渡海南下,1854年,十七岁叶亚来也随乡人乘船南渡,到英属殖民地马来西亚,成为一名过番客。
有史料说,叶亚来是自愿移民的,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说他“来既感国内生活维艰,立足匪易。又震於海外富庶,乃与母商,决自卖身为猪仔。立限三年,得数十金,交母养老,饮泣败(拜)别。”(注:罗香林的《吉隆坡开辟者叶来传》)
到底是被卖到南洋淘金的“猪仔”,还是没有任何契约的自由移民?因为这关系到叶亚来南下的动机。有关叶亚来的传记,中英文均有,但个别内容有一些出入。
有必要多交代一下,上世纪六十年代香港“中国学社”《乙堂文存》又有另一种说法:说17岁叶亚来是一个“强壮短小精悍而有点固执成性的青年”,离开家园是征得堂上双亲的同意,他从惠阳渡口“澳头”搭小船到裙带洲(香港旧称),然后乘三枝桅的大眼鸡船,二个月航程后到达叶氏族人集聚的马六甲。
初至马来亚的最初几年,与大多数移民南来时一样,叶亚来也寂寂无名,他勤俭勤劳,但也染上一些不良嗜好,如嗜赌。上岸时,他被族亲叶国驷安排到榴莲洞加(Durian Tunggal)一家锡矿做事,4个月后,他又被介绍至附近的吉山镇(Kesang)一家杂货店做帮工,店主叶五是叶亚来的族叔。
后来,叶亚来被遣送回乡,打发回国。有二个不一说法:一是叶亚来嗜赌,叶五担心无法和家乡族亲交代,故打发他回国。另一种说法是叶五店里生意不好。叶亚来后来转道新加坡后,又折返回马六甲。此中,有个说法是他赌性重发,将叶五给他的旅资都输光了。再次登岸,叶亚来和一个叫叶福的同伴,转到附近的芦骨(Lukut)另谋生路,也是他人生的转折点。
1856年,到芦骨的叶亚来,在一个惠州客家人开的矿场做厨师,3年后改行买卖猪仔,生意顺利,又扩大至附近的双溪乌绒(Sungai Ujong),并与当地华人甲必丹盛明利(Kapitan Shi)的随身护卫刘壬光(Liu Ngin Kong)结识,彼此都是惠州客家人。
十九世纪及20世纪,在大马锡矿产业链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的华人族群,如福建人(主要是闽南人)、客家人、广东人、潮汕人等,各具风骚,但彼此有重重矛盾和争夺,势力格局也出现了多次“洗牌”。其中,以广东群体(广府人)为主的“海山派”和以客家群体为主的“义兴派”有过严重的对立。
叶亚来当时加入的是盛明利这边的“海山派”帮会,他后来甚至不做猪仔生意,跟随刘壬光,卷入了当地政治、经济及族群纷争。(顺带提及,在殖民时期,不少参与大马锡矿生意的福建人和“海山派”关系密切,属于结盟关系;当时福建人人数不少,但人口比例不如客家和广府人,才选择镶嵌于“海山派”。)
1860年8月,双溪乌绒当地两大马来集团为争夺华人锡矿税收等利益发生冲突,“海山”、“义山”选边站,历时半年的冲突后双方死伤惨重,死伤华人达6000余人。盛明利遭擒被杀,刘壬光、叶亚来也负伤。事态平息后,为了补盛明利之死留下遗缺,叶亚石被推举为华人甲必丹。1961年,无心权位的叶亚石,又推举叶亚来为华人甲必丹继任者,24岁时成为权重一方的华人甲必丹。
甲必丹(captain),当年华侨俗称“甲大”或“老太”,当时这个封号主要的职责是管理某一地区有关华侨人的事务,是很有权势的职位,由当地政府委任,相等于华人社会的领导者。
梅州、惠州、赣州、汀州,被称为“客家四州”。团结、聚群的客家文化,讲求的是“抱团”,群体力量大、势力强。从大马锡矿业崛起的客家矿业巨富叶观盛、叶亚石、叶亚来,被合称为吉隆坡“三叶”。
叶观盛是雪兰莪最后一位甲必丹,祖籍广东台山赤溪,“三叶”里他年龄最小;年岁最大的叶亚石,又名叶石,是吉隆坡第四任华人甲必丹,原先是跟随叶观盛的。
叶观盛、叶亚石、叶亚来都姓叶,但非一个宗族支系,除了同姓,且同属于广东人外,更紧密的一层关系是均为客家人。叶亚来是惠州客家人,叶观盛是台山客家人。叶亚石之所以选择叶亚来成为自己的接棒人,也因为叶亚来在冲突中英勇善战。
致富后的叶亚来,曾出资委托族里的堂兄弟,在故居边兴建一座依山而建的大型客家围屋“碧滟楼”,至今已有130余年历史。“碧滟楼”早年曾有一对联曰:“漂洋过海打州府,业立南洋振乾坤。”是歌颂叶亚来之功绩的。在叶亚来逝世前二年,晚清政府封赏他“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不过,直到叶亚来辞世四年后,碧滟楼才落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