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用戶
楼主: 粤-刘爱民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之一

[复制链接]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0:4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三.輿地志
  公署【二 鎮淮揚徐四府太海通三州】


  鎮江府
  鎮海將軍署在府城中
  左翼副都統署
  右翼副都統署【以上二署】俱在府城
  分守常鎮道署在府治舊寶鈔庫
  知府署在城内東北明洪武初郡守楊遵即宋元舊址建
  同知署在府治東
  通判署在府治西 經歷署在府治東 知事署照磨署俱在府治西 廣盈庫在府堂西 架閣庫在府堂東 獄在府治譙樓旁
  炭渚驛丞署在城西五十里京口驛丞署在府城【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中營兼左營副將署在府城内 中軍守備署在府城東門外
  右營遊擊署在府城中軍守備署在府城西門外協標右營中軍守備署
  城守營參將署 中軍守備署
  鎮江衛守備署【以上罒署】俱在府城
  搜鹽廳在江口康熙九年建雍正六年浙江總督李衛重修【附】修建搜鹽廳碑記 【國家惟正之供田賦而外則鹽筴所入為最鉅兩浙都轉運當長蘆河東兩淮閩廣之一每歲銷數百萬引行鹽之地東南瀕大海西際豫章之廣信江南之廣德其北則以京口大江為關鎻彊界攸分廵查是亟盖必私禁嚴而後正引可以流通裕課恤商本計誠莫重乎此也余總督越中兼攝廵撫節制江南捕務又奉】
  【命綰廵鹽使者之篆仰惟聖天子愛養百姓澄叙官方之至意立綱陳紀各有敷施而鹺政所關首謹私販固已申飭汛防凡山陬水澨實心搜察罔有漏遺獨深念京口與儀揚僅隔一衣帶水舟船往來絡繹不絶梟徒貪利冒網夾帶淮鹽潛售於鎮江一郡三縣之間根深蒂固莫可窮詰致使嘉松引鹽每多壅滯不有整頓何以革奸用是具疏】
  【題請盤查之責屬在大吏文職則江常鎮道及鎮江海防同知武職則京口將軍鎮標副將及鎮江城守參將按日分曹更番廵剔又添設廵兵若而人廵船若干隻樓櫓器械必備必堅衆商急公捐增工食兵役用命晝夜稽查自教令風行奸徒亦歛迹不敢涉江生覬覦以故年來嘉松掣鹽較往時增倍是盤查之有功於鹽政為甚大也先是順治十六年鹽使者】
  【題明京口查鹽令海防同知並城守副將在於沿江牐口親身廵綽然或因循苟且徒樹空名於江上耳卽康熙九年所建搜鹽一廳亦因地無專官事鮮責成近且日就傾圮矣夫搜鹽廳者所以奉】
  【明旨昭功令金符在上尤貴尊嚴官司坐?其間必有堂皇方肅觀聽且兵役趨走江堤坍塌亦非所宜而或風雨朝昏庇止無地夫何以專守望而勤檢覈余乃發帑金頒廳式擇京口世商之能事者曰汪德培俾董其事就其祖父之所創建者而更新之又添建五楹於其後三楹於其旁河岸加以石工沿岸又建小廳三楹官役上下均安憇息至於柵垣鞏固階級寛平高牙大旗飜颺白波紅日間與盡棟朱甍相掩映洵足稱江表壮觀矣是役也鳩工於雍正戊申之秋仲閲六月而告成民力不疲商力不擾所以為盤查計者固可歷久而不敝矣抑余聞之為政之道務在拔本塞源彼夫積梟巨□啣尾販私漕艘官船連檣夾帶是皆骫法之尤搜查在所必及若孤舟行旅所携日用之鹽數本無多不關鹺例是用分别查禁縱漏苛擾各因輕重而科治焉其庶幾無厲於吾民禆稍禆】
  【聖朝鹽莢之計於萬一乎是宜紀歲時志興建以告後之司鹺政者其工緡纎縷別勒碑隂】丹徒縣知縣署在府治東南小市街北 縣丞署在縣治東 主簿署在縣治西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庫在縣二堂旁 獄在縣儀門東高資鎮廵檢署在城西五十里 丹徒鎮廵檢署在鎮東港口 安港廵檢署在城東九十里大軍倉在治安坊
  預備倉在緑水橋西北
  義儲倉在儒林坊明知縣龎時雍建
  鎮西倉在西城外上河邊今兌漕處
  常平倉在西門内白馬坊雍正九年知縣繆遠領帑建
  育嬰堂在梳兒巷
  國朝雍正九年知府毛德琦捐建【附】張九徵初剙育嬰社序【京江育嬰之社舉於癸丑夏君爾範首事余與同人襄之彷廣陵吳門兩郡例也每一嬰月給乳母銀三錢同社有認一嬰者有倍認三倍認者有數人共認一嬰者丙辰爾範赴道山而余董事兩載戊午則郡中紳士與新安同志分月輪執定會所於月華山之萬歲樓徵貲驗乳察弊釐奸各有耑司頗稱嚴密規模既定遠近樂觀不意午末之秋旱□相仍人無?飽遺嬰在道日積月增捐貲所入不足半給蓋廣陵所恃鹽關兩使者及行商大賈吳門則撫軍藩司為政我郡皆無之獨數十寒士呼號將伯奔馳托鉢耳相顧唏嘘莫知為計適道臺石公自楚來臨下車問俗聞之欣然親?會所首捐俸為侣而郡守暨兩少府縣尹諸公莫不踴躍分俸共成盛舉羣嬰之生已絶而復續是天心仁愛畀以福星而當事諸公情深保赤古稱召父杜母何以異此不佞敢再邦手敬告同里樂善者夫怵惕惻隐行道所同赤子顛連乍見思救况衆擎易舉寸壤成山省一親朋遊戲之酒資减一兒女帽領之裝飾即可廣種福田普度多命所費薄而所獲厚事理至明奚待智者而後懽喜從事乎但尤有進者善必積而後成德必久而後大勿始勤而終怠勿偶應而旋忘施三分以至於三錢三兩總曰發心化一人以至於十人百人總名同善樂施遂成仁里善政可革兵刑從此旱澇不作時和年豐且將於此舉見其大端也】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西南 訓導署在殿廡西南丹陽縣知縣署在縣市西北 縣丞署在縣治東主簿署在縣治西 典史署在縣治内
  庫 獄俱在縣治内
  呂城鎮廵檢署在本鎮東 包港鎮廵檢署在縣東七十里 雲陽驛丞署在南門外
  便民倉在北門内新橋明廵撫周忱委知縣陳誼縣丞葛良鼎建
  常平倉在縣署東雍正八年知縣甯承謨領帑建育嬰堂在妙覺寺西康熙四十六年邑人公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尊經閣旁金壇縣知縣署在城西北隅宋建順治二年知縣胡延年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主簿署在便民倉西南 典史署在縣?西
  内庫在縣署堂右 獄在縣署儀門西偏湖溪廵檢署在上疁村
  便民倉在縣署北明知縣劉訓建知縣周楫改建於陽武門外水次知縣趙圭移入城東北隅今仍舊
  常平倉在縣治雍正八年建
  普濟堂在東門思慕村邑人莊良玉等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正學堂右 訓導署二所一在學路東一在日新齋東
  溧陽縣知縣署在城西北始自唐天復間歷宋明修建不一
  國朝康熙四年增修 縣丞署在庫樓右 典史署在縣堂東偏 架閣庫 儀仗庫俱在縣堂兩旁庫樓在縣署堂右 獄在縣儀門西偏
  水次倉在縣東南 義積倉在署南
  存留倉在西北
  養濟院在縣治東
  【儒學】教諭署在魁星堂右 訓導署在養正麗澤二齋後
  溧陽營都司僉書署在縣城内


  淮安府
  總督漕院署在府城内【附】明呂兆熊題名記【明興之創議河運也自唐順之始也其卒開今運河即元會通河自濟寧逹之通州南即宋沙河疏?溝通江淮逹之濟寧也自尚書宋公禮平江伯陳公瑄始也其遂開府淮揚總兹漕務用支運罷海運也亦自陳公瑄始也其以總憲文臣代之用總漕兼鎮撫也則自王公竑始也其兼提督軍務也則自胡公植始也維宗社之咽喉軍民之命脉實於是焉樞紐故底績俶落除拜氏名畧見國史然多佚而不屬正德四年邵文莊公寶來莅兹土懼其久而遂湮也始鳩王公竑而下至文莊公凡二十四人爵里鐫之石而自為文以記之併及漕事大都焉自文莊迄今百十餘年所迨熊又六十二人中多入為名公卿熊不敏竊嘗嚮往之然舊石已不勝載自王公紀而後闕焉未書所以更礱貞珉續文莊之舉使後有考焉然余因是而有慨於天下之事難於識難於任也轉漕之利無踰水浮禹貢紀州從來尚矣秦漢及唐歷歷可鏡砥柱三門其覆溺之険鑿輓之勞人徒之費至一舟百日乃能上何啻百倍今之海運間或用車用馱厥難益鉅當時有斗錢運斗米之苦然不能為他策者其都關之勢然也宋以四河通運地處平曠歲入至七百餘萬石憂不在食漕渠之效亦較可覩矣元之都燕固即今日之京師也雖江南轉漕遼遠然無三門砥柱為之隔絶夷考其當日運道初則涉江入淮逆黄河至中灤站陸輓至淇入御河逹京師不便也又開濟州泗河繇大清入海旋以海口沙壅復從東河陸輓至臨清入御河不便也又開膠萊河道通海勞費久之訖無成效後始專用海運矣然風濤不測盗賊出沒剽刼覆亡相因而至而京師常苦倉儲不繼何其置今濟寧河道之至易且利者不講而日為海與陸之紛紛也則伯顔張瑄之識所為不逮宋公禮陳公瑄也豈天特留之以成今日一代豐亨豫泰之盛哉恭襄業開此萬世之利矣其儲設安山南旺馬塲昭陽諸湖名為水櫃以時瀦洩東控泰山諸泉南引邵伯高郵寶應諸湖北會汶衛白羊陽城洸浮滹沱桑乾諸河以廓委輸雖廞淤時有供億頻繁不無民實旁止岸乃善崩之患天下事無全利循已事軌則導流培岸功易易耳然恭襄當兹世非有文皇之廟斷毅然為之主持而黄牛纔揮白簡狎至非常之原黎民懼焉安保無一二道路蜚語而遂創百代之未有開萬世之水利耶故余因是役而重有慨於天下事之難於識難於任也其在今日又且無暇論漕之外矣軍饟外廹財力内屈則漕不易為也北二三千里則病旱南二三千里則病水足民足國固自不能左畫方右畫圓則漕而撫又不易為也淮揚綰轂南北最天下要地鎻鑰十萬之衆豈曰虚擁無事則引漕有事則應援今天下非無事也馬窮則逸鄒滕其微見者也一旦内訌外侮淮揚其首受之矣則漕而提督軍務尤不易為也此皆余今日事總非識與任不可而余非其人也余滋懼矣何暇言天下事石既成次其說而書之以自警且以俟後之君子】
  總督河院署在山陽清江浦
  河庫道署在清江浦
  淮揚道署在山陽縣
  淮安鈔關署在板牐地方離城五十里
  知府署在城中即元舊總管府明洪武元年建【附】明潘塤重建府堂記【斯郡治遷於國初斯堂創於洪武庚戌而大啓於成化戊子燬於正德庚午凡五閲歲四易守廼克有作盖經始於乙亥春正月吉而以其夏四月落成之於戲斯堂其亦有關係哉今之守視古諸侯今之郡視古千乘之國則夫堂有臨下之道焉有王化之宣焉有民命之係焉其興與廢殆於人事相流通有不可歸之適然之數者昔鄭國火禆竈請禳子產曰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子產當國鄭不復火今火既易守乃發意者天將布新乃除其舊耶是不可以不作矣時大守餘姚華公璉懼烖如焚式用貶損掃地布度茂以莅事既擢去安福劉公祥代之吉水羅公循又代之加以師旅因以饑饉龜卜方殷鳩僝未暇是盖有所待而然歟歲癸酉秋南民部尚書郎魏人薛公繼守兹土治人如已治官如家兵既少戢歲亦頗有乃諗於衆衆曰斯我公所以臨我治我大庇我者亟成之豈所以厲我耶公曰諾於是庀徒度材三議五請上下既協乃即厥功不日而堂成矣為間者五為楹者三為架者倍其楹之數軒其前以展雄飛扃其後以備燕寢巍然高以示其立也廓然大以示其容也窈然深以示其養而峻然潔以示其守也中之虚示吾公而明外之直示吾簡而易上之密者心之結下之固者德之基也丹堊髹漆所以示文廉堦桭闔所以示禮披簷露棟一望而知其中之美所以示心也既復經歷司之舊又撤照磨所而新之翼乎其左右者所以示有尊也美哉堂乎君子攸躋刑賞平而民命立矣教養備而王化行矣其無愧於臨下之道哉故不可以不紀】
  山清裏河同知署在府治西
  海防山安南?同知署在山陽縣童家營
  海防山安同知署在安東縣
  桃源河務同知署在桃源縣治
  山清裏河同知署在山陽縣清江浦
  海贛同知署在山陽縣清江浦
  山盱通判署在山陽縣周家橋
  軍捕通判署在府治西
  安清中河通判署
  高堰通判署俱在山陽縣清江浦 經歷署在府治東照磨署在府治西 檢校署在府治西南漕運庫 阜積庫俱在府儀門内甬道東 龍亭庫在儀門外東 架閣庫在儀門外西南重監在府儀門内西 輕監在府大門内側大軍倉在署西北元建明知府任光祖增建東新倉在府學東明初知府范中建
  常盈倉在清江浦明平江伯陳瑄建
  【儒學】教授署在啓聖祠東 訓導署在文廟後漕標中營兼左營副將署 中軍守備署
  右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
  城守營參將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府城
  河標右營添設守備署在清江浦
  淮安衛守備署
  大河衛守備署俱在府城
  葦蕩營參將署 右營守備署俱在仁和鎮山清裏河上營守備署在清江浦
  山清裏河下營守備署在楊家廟
  山清外河上營守備署在老壩口
  高堰上營守備署在高家堰
  山盱下營守備署在高良澗
  山陽縣知縣署在府治南明洪武中建
  國朝康熙十八年燬知縣薛雲奇重建 裏河縣丞署在府城内 外河縣丞署在清江浦 裏河主簿署在府城 外河主簿署在蘇家嘴 高良澗主簿署在周家橋 典史署在縣治東縣庫在縣署二堂旁 架閣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外西
  預備倉舊三處今止存一處在志道書院旁養濟院在縣治西南明洪武初知縣凌澤建知縣高時修
  【儒學】教諭署在講堂後 訓導署在社學内
  阜寧縣知縣署在廟灣城
  國朝雍正九年分設卽海防同知舊署修建 縣丞署即原廟灣廵檢司舊署在縣治西小南門外典史署在縣治大堂西側 鹽課司署在縣大南門外
  縣庫 獄俱在縣治
  馬邏司廵檢署在城西北童家營 大套司廵檢署在城西北五十里北沙鎮 羊寨司廵檢署在城西攔黄壩 童營司廵檢署在城西八十里大茭菱蘇家嘴 草堰口廵檢署即原廟灣廵檢改設今署將建暫駐朦朧鎮離城西南六十里
  倉在縣西側
  【儒學】訓導署在啓聖祠後【鹽城學訓導分莅】
  廟灣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縣城内 守備署在縣窈子港
  山安海防河營守備署在縣童家營
  鹽城縣知縣署在城東北明洪武元年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收貯庫在縣堂西 暫貯庫在縣堂東架閣庫在收貯庫旁 獄在縣大門西南
  沙溝廵檢署在本鎮 上岡廵檢署在縣上岡常豐倉在縣署東南宋時建明知縣葛成重建
  國朝雍正七年改為社倉
  永濟倉自西門外改置城内
  預備倉四一在縣西十八里一在縣西八里一在縣西南四十里一在縣北九十里俱明知縣宋必進建
  涇河倉在縣西北一百六十里山陽縣界涇水次明知府丘陵建後又改建於府城東倉基便民倉在縣西門外一里明知縣楊瑞雲建秋糧交兌於此
  常平倉在縣署東雍正八年建
  鹽義倉即永積倉舊址雍正五年知縣崔昭建養濟院在縣東南半里
  育嬰堂舊在縣治西雍正六年知縣孫?孫捐資改建於縣治東南
  【儒學】教諭署在敬一亭後
  鹽城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縣城 守備署在縣草堰口
  清河縣知縣署在清河口明洪武三年即舊基重建 縣丞署在甘羅城 中河主簿署暫賃民房 管河主簿署在縣治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右庫在縣堂右 架閣庫在縣儀門内側 鹽庫在縣儀門内 獄在縣儀門外
  馬頭廵檢署在甘羅城 清口驛丞署在縣治二里
  盈貯漕米倉在縣署西半里明初知縣孔克動建
  國朝康熙間知縣管鉅重建
  預備倉四明初知縣郄貴建知縣盧寧重修一在吳城鄉朗石堡内一在吳城鄉安羊堡内一在移風鄉高秋堡内一在金城鄉魚溝堡内常平倉在縣西北雍正六年建
  養濟院在縣治東明洪武七年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敬一亭側山清裏河上營參將署在縣運口
  桃源安清中河河營守備署在縣治
  安東縣知縣署在大城坊化龍橋明洪武三年建縣丞署在縣治東 主簿署 典史署俱在縣治東南
  收銀房 大庫 小庫俱在縣二堂旁 耳庫架閣庫在縣儀門内側 獄在縣儀門内側長樂廵檢署在縣北一百里 五港廵檢署在本港
  大益倉在縣治東南明知縣李貫建
  國朝雍正七年知縣蔡璠重建知縣孫顯武增修
  便民倉在清河縣界
  常平倉在縣大門西雍正七年知縣蔡璠孫顯武相繼修建
  養濟院舊在縣城外東北明知縣張瑾建天啓六年知縣劉君聘移建城内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明倫堂西南山清裏河上營遊擊署在縣治
  山安上河營守備署在縣城
  山安下河營守備署在縣佃湖
  桃源縣知縣署在古桃源元至正中創建尋燬明洪武元年即舊基重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中河主簿署在重興集 北岸主簿署在崔鎮南岸主簿署在縣治西 典史署在縣治内縣庫在縣二堂旁 架閣庫在縣儀門内左獄在縣儀門外西
  三義鎮廵檢署在縣三岔口 古城驛丞署在本驛
  常濟倉在縣署南知縣殷亮建知縣趙經增建預備倉四俱在縣治明知縣陳寧建知縣趙經增修
  常平倉在縣治雍正九年建
  東金莊倉在縣治三十五里
  仁義倉在縣治北三十五里
  三?鎮倉在縣治東三十里 崔鎮倉在縣治西養濟院在縣治西南明洪武二年建知縣趙經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河標左營遊擊署
  桃源南岸河營守備署
  桃源北岸河營守備署俱在縣治


  揚州府
  兩淮鹽法察院署在府治東北抵鈔庫巷西抵通衢
  分廵兩淮鹽務道署【在府治三江營雍正十年建雍正十三年移駐泰壩】兩淮都轉鹽運司署在府治張家巷即漢江都相董仲舒舊宅【附】明李鋭三門記【兩淮鹽司自唐以來代有之司治設於揚城東關南陬或曰揚城昔廣司建厥中後改作而隔諸外夫鹽司錢糧淵藪也而乃寄諸城外是猶珠玉委於道傍可乎哉予承乏來官是司顧司外通衢東南北皆有隙地可作門以為保障乃命工會料規畫周悉請之臺憲皆許可於是搆甓瓦木植聚羣匠而作之門凡有三上覆以樓樓櫓相望宛若小城經始於仲冬丁未落成於臘之庚子適有客過余相與登樓而眺客曰偉哉此舉真百年良圖詩謂未雨徹桑易謂設險以守其無愧哉余曰吾子其肇錫嘉名余得以奉教焉客唯唯南曰迎薰北口拱極東曰賓陽余問其旨客語余曰昔者舜彈五弦琴歌南風詩曰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子能礪爾操存平爾政事商而寛之竈而撫之海隅市?無愁歎聲兹非迎薰之謂乎語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衆星拱之子能殫爾心力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所謂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兹非拱極之謂乎傳曰日者衆陽之宗人君之象子居是官也凡渙汗之頒布天語之叮嚀洞洞屬屬奉行惟謹所謂天威不違顧咫尺者兹非賓陽之謂乎是非特名門亦所以朂吾子也子能顧名思義身體而力行之後之繼子者接日警心奮發不怠鹽政其庶乎余揖而謝曰命之矣遂與舉觴酣飲而罷因書以為記】
  泰州鹽運判署舊在泰州北關後改建東臺通州鹽運判署舊在通州西城後改建石港淮安鹽運判署在安東縣治東城坊 經歷署在運司署二門内
  揚州鈔關署在府南門外
  知府署在通泗橋西北明洪武三年建
  清軍同知署在府治左
  江防同知署在瓜洲鎮
  水利同知署在泰州東臺塲
  揚河通判署在高郵州
  監掣通判署在儀徵縣
  糧河通判署在泰州 經歷署在府治前 檢校署 照磨署俱在府署西偏 廣陵驛丞署在南門外
  大積庫在府川堂右 鑾駕庫在府儀門東軍器庫在府川堂左 獄在府儀門西南軍儲倉在府治東   義倉在廣儲門
  【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城守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府城 守備署在三江營
  京口協標右營遊擊署在瓜州城内
  瓜洲營守備署在瓜洲鎮
  揚河下營守備署在瓜洲
  揚州衛守備署在府城
  江都縣知縣署在舊城内儒林坊明洪武七年徙建 縣丞署在城隍廟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庫在縣堂西 獄在縣儀門西
  瓜洲鎮廵檢署在本鎮 萬壽鎮廵檢署在張網溝 邵伯驛丞署在縣北四十五里本鎮官河東岸
  預備倉三一在城東五十里大橋鎮一在彜陵鎮一在城南十五里揚子橋
  廣儲倉在廣儲門内西街
  保揚倉在南門内大街
  鹽義倉二一在東關一在廣儲門内雍正五年建便民倉在便益門外
  養濟院在縣北門外明洪武間知縣丁師尹建督理漕務王公度重修
  普濟堂在瓜洲鎮牐口雍正五年僧見省募建育嬰堂在小東門外順治十二年邑人蔡挺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西
  甘泉縣知縣署在小東門内太平坊
  國朝雍正九年設建 主簿署 典史署俱在縣署旁
  庫 獄俱在縣署内
  邵伯鎮廵檢署在本鎮 上官橋廵檢署在陳家集
  預備倉三一在西門外一在邵伯鎮一在豐樂鄉育嬰堂在縣北門外雍正十二年邑民閔廷佐募建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旁
  儀徵縣知縣署在城内西北即宋真州治明洪武初即舊址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庫在縣堂左右 都錢庫在縣儀門内左 軍器庫在縣儀門内右 獄在縣儀門外東江口廵檢署在縣東南十里
  廣實倉即舊常平倉在天寧橋東南康熙間知縣陸師建
  節貯倉在資福寺前明工部主事許孚遠建預備倉四一在新城鑾江橋一在城西三里一在五里壩東一在朴樹灣北明初知縣王士亨建普濟堂在縣東八字橋雍正十二年知縣許惟枚捐建
  育嬰堂在城内天寧橋
  【儒學】教諭署在尊經閣東南 訓導署在尊經閣西南奇兵營遊擊署在縣治南門外江口
  中軍守備署在縣城   守備署在青山頭儀徵衛守備署在縣城
  高郵州知州署在城内東 州同署 州判署俱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西
  州庫在州署後堂旁 廣儲庫在州署堂右架閣庫在州署堂左 獄在州署儀門外西時堡廵檢署在州治東北一百二十里 界首驛丞署在城北六十里
  軍儲倉在南門内   廣儲倉在州西高公橋預備倉在州治南市河西
  東西南北倉四一在三垜鎮一在江静村一在車邏鎮一在北門外
  養濟院舊在州西熙和巷明洪武間建
  國朝康熙四十七年知州李之檀移建南市橋
  育嬰堂在州西大街順治十三年邑人張陽等建
  【儒學】學正署在明倫堂西北明學正施之藩修 訓導署二所在明倫堂東前為修業齋後為進德齋
  揚河上營守備署在州治
  興化縣知縣署在城北明洪武元年知縣徐士誠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庫樓在縣堂左 架閣庫在縣堂右 兵器庫在縣堂東偏 獄在長清倉南
  安豐廵檢署在縣北六十里安仁鄉
  永興倉在縣西
  養濟院在北門司徒里又有濟生堂在東門東作里
  育嬰堂在南門昇仙里康熙八年知縣陳洪諫捐建後屢加修葺里人劉天禄捐置田一百二十畝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啓聖祠前寶應縣知縣署在城内西北宋乾道間建後燬明洪武十一年知縣劉維則重建管河縣丞署管河主簿署俱在縣治旁典史署在縣治西庫在縣堂後 獄在縣儀門外西
  衡陽廵檢署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槐樓廵檢署在縣南二十里
  預備倉在縣治西
  養濟院在嘉定橋北街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泰州知州署在城東北即古海陵縣基明成化景泰中先後創建 州同署在州治西北 州判署在州治西 吏目署在州治東
  後庫在州後堂旁 甲仗庫在州堂左 架閣庫在州堂右 獄在州儀門外右
  海安廵檢署在州南一百里 西溪廵檢署在州東一百二十里 寧鄉廵檢署在州北六十里鹽義倉在城西門雍正五年建
  兌軍倉在北門外   預備倉在州治西北常豐倉在州治西北雍正二年增建
  普濟堂在州北門外便民坊雍正十年建育嬰堂在州東門内文利坊雍正元年建
  【儒學】學正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學宫旁泰州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州城


  徐州府
  分廵淮徐道署舊在徐州城内雍正十年移駐?遷縣
  知府署在府城北卽舊知州署
  河務同知署在府城内
  宿虹河務同知署在宿遷縣
  邳睢靈璧河務同知署在邳州城内
  宿遷運河通判署在清江浦【以上三署俱雍正十二年自淮安府改歸】管理糧鹽捕通判署在府城内經歷署在府城中庫 獄俱在府治
  【儒學】教授署在學宫旁
  河標中營協鎮副將署 協標左軍守備署俱在府城
  徐河南岸營守備署在府治
  徐河北岸營守備署在土山寺
  徐州衛守備署在府城
  銅山縣知縣署在府城内 糧河縣丞署在府城舊州同署 南岸主簿署在房村舊州判署北岸主簿署在館驛門舊州判署 典史署在縣治舊吏目署
  庫在縣署後堂旁 龍亭庫在縣署堂旁 永成庫在縣署儀門外右 獄在縣署儀門外右呂梁洪廵檢署在本鎮 東岸驛丞署在本驛之後 利國驛丞署在本驛東 桃山驛丞署在本驛之前 房村驛丞署在縣治
  兑軍倉舊在城北三里後移南關堤内水没順治間副使張兆熊知州佟遵道改建於城東門内廣運倉在城南二里許沒於水明主事梅守清尹梁修復順治間郎中陳嘉應剏建南厫一座並樓房倉
  濟衆堂二一在河東驛一在呂梁洪
  安樂堂在城東南隅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旁
  蕭縣知縣署在城白茅山 主簿署在郝家集典史署在縣署旁
  庫在縣後堂旁 獄在縣儀門外右
  趙家圈廵檢署在縣東南張山店
  預備倉在縣儀門東康熙間知縣閆允吉建秋糧倉在府廣運倉東
  養濟院在西門外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蕭營都司僉書署在縣城
  碭山縣知縣署在城中明洪武初建隆慶六年重修 主簿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庫在縣後堂東 獄在縣署西
  預備倉在署内主簿宅前明知縣熊應祥建常平倉在縣治知縣朱之揚建
  義倉 社倉俱萬歷間知縣陳秉良建
  養濟院在縣治西知縣熊應祥建
  育嬰堂在縣治東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明知縣熊應祥建
  豐縣知縣署在城中明洪武三年建嘉靖間河决毁後知縣徐蓂因舊址營建 主簿署在盤龍集 典史署在縣廳西
  庫在堂左 龍亭庫在銀庫左 獄在縣儀門外西
  預備倉在縣治西北
  水次倉在沛縣夏鎮明知縣莊誠建
  國朝順治間知縣閻玿重建
  義倉在中陽門康熙間知縣孫毓璘建
  養濟院在舊縣治東北知縣李崇信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沛縣知縣署在城小水門内明季圮
  國朝順治丁酉重建 主簿署 典史署俱在縣治旁
  庫在縣堂左 獄在縣儀門外西
  泗亭驛丞署在本驛
  水次倉舊在縣治東一里河南岸康熙間知縣沈某移建夏鎮
  預備倉在署西北舊義倉地知州李汝讓建養濟院在舊縣治南明知縣古信建知州李汝讓遷於縣治北
  廣濟堂在舊驛南 孚惠堂在泗水滸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協標右軍守備署在縣治夏鎮
  邳州知州署在城内即元舊治址 州同署 州判署俱在舊城堤上 吏目署在州治
  州庫在後堂旁 龍亭庫 架閣庫俱在州堂左 獄在州大門西墻外
  新安廵檢署在泇口鎮 直河廵檢署在猫兒窩 夾溝驛丞署在河口
  州倉二一在署西南一在署東南
  預備倉在縣治明知州王毅建
  沙子道口倉在署東南四十里
  泇口社倉在州西北九十里雍正九年知州呂大雅重建
  常平倉在州署内東偏
  南關廟倉在署東南二里
  鮑家莊倉在州西北一百里
  養濟院在城外明知州郝茂建知州舒文秀重建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宿遷縣知縣署在新城中明萬歷中始改建於此縣丞署在縣治東 中河縣丞署在縣治 北岸主簿署在縣城 南岸主簿署在白洋河運河主簿署在縣皂河集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左右二庫在縣後堂旁鋪獄各一在縣儀門外西劉馬莊廵檢署在縣北一百二十里 歸仁堤廵檢署在縣歸仁集 鍾吾驛丞署在新南水次倉西
  預備倉在縣署内
  養濟院舊在臨淮門外知縣喻文偉遷建縣前大街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明倫堂西邳睢河營遊擊署在縣治
  宿遷運河營守備署在縣皂河
  宿虹北岸河營守備署在縣治
  宿虹南岸河營守備署在縣白洋河
  河標右營守備署在縣城
  潼安衛守備署在白洋河
  睢寧縣知縣署舊治元末燬明洪武元年重建縣丞署在縣姚家集 主簿署在魏家集 典史署在縣治儀門外
  銀庫在縣後堂旁 獄在縣儀門内西
  三義倉在南門外卽營田種子倉明知縣申其學修
  常平倉在縣署西康熙間知縣劉如晏建水次倉在縣治羊山順治十一年知縣魏翰建康熙間知縣劉如晏重建
  預備倉三一在察院西明知縣閔義建知縣牟鴻修知縣申其學重修一在廟灣一在辛安鎮養濟院在縣治西南明景泰間知縣申其學重修
  育嬰堂在縣東門内雍正九年知縣郎大成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邳睢河營北岸守備署在縣木社店
  邳睢河營南岸守備署在縣治


  太倉州
  蘇松水師總兵官署在崇明縣順治十三年建分廵太通道署在崇明縣即舊中營遊擊署知州署在城北明弘治十年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西
  廣積庫在州堂右 鑾輿庫在州堂左 獄在州儀門外西
  甘草廵檢署在本鎮
  便民倉在大西門外明知州李端建知州萬敏修
  養濟院在朝陽門故崇福庵東明知府黄仁山增建
  育嬰堂在學宫東康熙四十四年知縣黄洽選建
  【儒學】學正署在學宫内
  劉河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茜涇鎮鎮海衛守備署 太倉衛守備署俱在州城鎮洋縣知縣署在州城
  國朝雍正三年分設奉文發帑新建 縣丞署 典史
  署俱在州城 庫 獄俱在縣署内
  水次倉在大西門外
  常平倉在縣署西雍正六年建九年增建縣署東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旁
  崇明縣知縣署在長砂城明萬歷十三年建
  國朝康熙元年知縣龔榜增建 縣丞署在縣治西北
  典史署在縣治土地祠東
  庫房在縣堂左 架閣庫在縣堂右廊 軍器庫 豐盈庫俱在縣二堂旁 獄在縣儀門内西半洋沙廵檢署在半洋沙舊有大安廵檢署在縣城雍正八年改駐大安鎮十二年裁歸半洋沙廵檢
  濟農倉舊在縣署儀門外東西後遷縣堂後左右
  南倉在福民街南康熙間知縣解銘建
  北倉即儲備倉舊在瀛洲巷北雍正七年知縣祖秉震改建於舊道署東首
  養濟院在城内城隍廟右明萬歷間建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張文英重建
  育嬰堂在北關外毓麟橋西康熙五十三年邑人黄安國等捐資公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文廟西北雍正五年知縣張文英捐建
  中營遊擊署在縣城舊左營署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
  左營遊擊署移駐永興沙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右營遊擊署在縣城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奇兵營遊擊署在縣城 中軍守備署在縣治嘉定縣知縣署在軍馬司坊宋嘉定間建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金敏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
  史署在縣治西
  銀庫在縣堂旁 鑾駕庫在縣堂左 架閣庫在縣堂右 軍器火藥庫在架閣庫右 獄在縣署西南
  南翔廵檢署舊在江灣今移南翔鎮
  濟農倉在五圖内明初知縣樊鎮改守禦所建知縣王術韓浚增修
  國朝順治間知縣隨登雲重修康熙間知縣趙昕增建常平倉在縣治雍正七年知縣江之煒建養濟院在城内八圖宋紹興二年設
  育嬰堂二一在城内二圖康熙間知縣黄洽選建一在南翔鎮康熙間邑人陸廷弼倡建
  【儒學】教諭署在尊經閣後
  寶山縣知縣署在城内
  國朝雍正三年設縣即舊吳淞所而新之
  主簿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
  庫 獄俱在縣署内
  顧涇廵檢署在本鎮
  常平倉在嘉定城内雍正七年知縣傅景奕改天主堂建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旁
  吳淞營參將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縣吳淞城海州
  知州署在西城内原李壇宅元改為州治明洪武元年知州陳德輔因舊基重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大門内州庫在州後堂旁 架閣庫在州堂左 獄在州儀門内西
  惠澤廵檢署在州南一百二十里張家店鎮高橋廵檢署在州西九十里博望都北
  養濟院在州治西北知州陳德輔建知州董鼎重修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海州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州城
  東海營守備署在州治雲亭山
  葦蕩左營守備署在大伊鎮
  贛榆縣知縣署在城中正北明洪武二年建
  國朝順治二年修葺康熙九年知縣俞廷瑞重建
  典史署在縣治儀門東
  縣庫在縣堂右知縣俞廷瑞重建 獄在縣儀門外西
  荻水鎮廵檢署在縣治北七十里
  預備倉在縣署東明知縣何淵建
  營田倉四一在大沙河鎮一在青口鎮一在城頭鎮一在龍王廟鎮俱明季建
  義倉五所明知縣樊兆程建
  鹽城倉在署北八十里
  高材店倉在縣東南三里
  城子村倉在縣南十五里
  土山村倉在縣西南五十里明知州楊子方建王彪村倉在縣西南三十里
  養濟院舊在縣城東明初縣丞莫從敬建後改建於東倉舊址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沭陽縣知縣署元至正間因僮陽郡基建明洪武中重建
  國朝於舊治西漸次增修 典史署在縣治後
  堂庫在縣後堂西 架閣庫在縣堂右 鹽庫在縣後堂東 獄在縣儀門内側
  仁字等號倉二所俱在署南雍正七年知縣劉浚明增建
  預備倉三一在署東一在署東南一在署西明知縣孫忱縣丞林騰增建
  便民倉在清河
  養濟院在縣治西北明初建
  育嬰堂在城内即舊百子堂康熙四十五年改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通州
  鎮守狼山總兵官署在州治東即元萬戶府知州署在城中宋淳熙中建 州同署在河基鎮雍正十二年添設 州判署在州西 吏目署在州東南
  庫在州署堂左右 獄在州署儀門外西白塔河廵檢署在本鎮 永安廵檢署在本鎮三角等九沙廵檢署在官河鎮雍正十二年添設通濟倉在察院東明初知州熊春建
  鹽義倉在天寧寺東首雍正四年建
  豐備倉在試院東首雍正八年建
  養濟院在西門外
  育嬰堂四一在城内一在呂四塲康熙三十六年建一在石港塲三十九年建一在興仁鎮雍正元年建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西
  中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
  左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 俱在州城
  右營遊擊署在呂四塲 中軍守備署在州城如臯縣知縣署在城東南唐保大十年設明洪武元年知縣宗行簡重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主簿署在掘港場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庫在縣堂側 鑾駕庫 火藥庫俱在縣堂旁獄在縣儀門外西
  石莊廵檢署在縣東南六十里 西塲廵檢署在縣西四十里
  軍儲倉舊名兌軍倉在縣署西北明知縣劉永凖建
  社倉在馬神廟後今改建四廂社倉
  預備倉在縣署西北明知縣黎堯勲建
  國朝康熙間知縣盧綖增修
  普濟堂在縣東門外 養濟院在縣後稅課局改建
  育嬰堂二一在城内東廂一在縣東掘港場
  【儒學】教諭署在大殿西教諭蕭兆麟修 訓導署在大殿西
  掘港營守備署在掘港場
  泰興縣知縣署在城東北宋時建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庫在縣堂右 鹽庫在縣儀門東 獄在縣儀門外
  口岸廵撿署在城西四十里 黄橋廵撿署在城北四十里 印莊廵檢署在城東四十里預備倉在儒學東
  兌軍倉在周家橋
  常平倉在縣治雍正八年建
  育嬰堂在城内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泰興營都司僉書署在城北門包家巷内

  江南通志卷二十三<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0:4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四.輿地志
  公署【三 上江府州縣】
  安慶府
  廵撫都察院署在府城中舊為廵江察院署
  國朝順治五年移駐池州康熙元年仍駐安慶【附】程芳朝安撫都院公署記
  【國家宅大燕雲而南國財賦當天下之半其地襟江帶湖東漸於海上接閩粤楚蜀下連兩浙獨恃吾皖為天下門戶全吳十三郡安危係之己丑夏朝議以廵撫歸倂操江移鎮於皖】
  【上允其議特命大中丞李公旋進少司馬重祈父也公旌旗指皖深慰雲霓但軍府草創舊為廵江使者行臺撫治因之館垣莫備楹桷僅存牙兵露宿公首捐俸市民間隙地環署造營舍數百椽昕夕有稽不致雜處恣横矣逾年乃度丈藩治計工授廩先周以垣後乃鳩材聚工外設以屏樹塞門卿貳制也作轅門二東西立鎧仗示嚴肅也屏内建坊崇軍門也鳴樓二司啓閉也堂高階遠辨等威也後為樓退食委蛇處也凡此皆不取民財不支公費經營浹旬遂告成功乃屬不佞記之因退而深維曰自軍興以來江南北諸郡困於徭役倂於豪強哀鴻雁歎無襦者比比然也吾皖灊太不逞之徒又負固蠢動公漸次底定視民隐如已傷興利除害百姓安堵芳朝唯賡召虎來宣之什以紀公拜揚休命祝天子萬年之頌而已龍岡皖嶽間戴公德終古矣奚贅焉】安徽按察司署在府治東北即明守備署遺址
  國朝康五年改建 照磨署在司署西 司獄署在司署東南即舊小箭厰 獄在司獄署旁
  知府署在城西南隅明初建
  國朝康熙十年知府姚琅重修雍正十年知府徐士林
  重修
  同知署在府治東雍正十一年同知李國相修通判署在府治西 經歷署在府署西 照磨署在府署西南
  庫在府大堂西 獄在府大門西
  萬億倉在康濟門内順治間廵撫李日芃重建康熙五十三年知府張楷重修
  府署倉在儀門外東明知府王廷賓建
  國朝康熙五十三年知府張楷重修
  育賢倉在培原書院後順治間廵撫李日芃建
  【儒學】教授署在府學大門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左撫標左營參將署在三牌樓西 守備署在衛守備署南
  右營遊擊署在純陽院西 守備署在撫院旁安慶營副將署在司署後 都司署在北門 水營守備署在小南門内
  安慶衛守備署在府城内雙塘
  懷寧縣知縣署在府治西即元淮西分司故址明洪武間建 縣丞署在縣署西北 典史署在縣署東南
  庫在縣署東 獄在縣署東南
  長楓夾廵檢署在石牌鎮 練潭驛丞署在本驛
  便民倉在樅陽門外今改建鎮海門内順治間知縣賈壯增建雍正八年知縣詹宜倫重建中有厰廳糧戶貯米以避風雨
  歲增倉新建在萬億倉後
  育嬰堂在姚街口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桐城縣知縣署在城中明初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東
  庫樓在縣川堂東 内獄在縣署甬道西 外獄在縣儀門外西
  馬踏石廵檢署在縣東南一百二十里樅陽鎮六百丈廵檢署在湯家溝 北峽關廵檢署在縣北四十五里 呂亭驛丞署在縣北十五里陶冲驛丞署在縣西四十里
  縣倉在縣署東南明知縣洪以和建今改名預備倉
  便民倉在樅陽下鎮明正統戊午創建
  國朝順治初重建
  社倉五一在城東門内一在樅陽鎮一在孔城鎮一在湯家溝鎮一在練潭鎮俱康熙間知縣胡必選建
  養濟院在縣南太平坊明知縣陳勉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啓聖祠西潛山縣知縣署在城西門内明洪武初建
  國朝知縣相繼修葺 縣丞署在縣署東南 典史署
  在縣署西
  磚庫樓在縣後廳旁順治間知縣常大忠建獄在縣儀門外西
  天堂寨廵檢署在水吼嶺 青口驛丞署在縣東北五里
  便民倉舊在懷寧山口鎮明知縣藍章改建懷寧黄土潭知縣李新增修
  預備倉四東在朱家衝南在薛家湖西在天堂寨北在彰法龍山  水次倉在府治小南門内養濟院在縣西塔後明初建推官王夢暘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右
  潛山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縣城
  太湖縣知縣署在城來春門内洪武九年建 典史署在縣東南
  庫在縣堂左 獄在縣堂東南
  後部廵檢署在縣北百二十里 白沙廵檢署在縣北百三十里 小池驛丞署在縣治便民倉舊在石山潭西後改建城中順治間知縣李世洽重修康熙間知縣章時化重修時稱北糧縣倉
  北糧鄉倉在石山潭知縣鄒應錫建知縣章時化修
  義倉八一在真乘寺一在得雲寺一在小池驛一在安定寺一在寒塲嶺一在白沙廵司一在徐家橋一在無相寺並明知縣王大謨建
  國朝康熙間知縣章時化重修
  水次倉在府治小南門内
  養濟院在縣城東門外順治間知縣李世洽修康熙十九年知縣章時化捐修
  【儒學】教諭署在啓聖祠後 訓導署在魁星樓後宿松縣知縣署在城南門内元至正間建
  國朝康熙二年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
  縣治東南
  常盈庫在縣堂右 儀仗庫在縣儀門西南獄在縣儀門外東
  涇江口廵檢署在涇江司横壩頭 小孤山廵檢署在家灣 楓香驛丞署在縣北四十里便民倉舊在望江曹家山下後改建本縣祝家山復遷于下倉埠康熙二年知縣王民皥建備用倉四在譙樓東康熙二年知縣王民皥建九年知縣朱維高修
  常平倉在廳事東康熙九年知縣朱維高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修業齋後
  望江縣知縣署在城南宋末遷於香口元初移此明洪武間建正德間燬於兵重建 典史署在縣治東
  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外右
  華陽鎮廵檢署在縣南門外雷港驛舊址漕糧倉 萬億倉舊俱在縣署前康熙間知縣馬駿改建于署右
  際留倉在縣署東順治間知縣王世印重建預備倉舊在縣前今遷縣堂前
  養濟院舊在邑西治民坊後徙青林寺西明知縣王復禮建
  國朝知縣王世印重建知縣陳柿祚伊巘馬駿屢修【儒學】教諭署在文廟後 訓導署在文廟西


  徽州府
  知府署在城西北即宋宣和中州治歷元明迄今皆仍舊址增建
  國朝康熙三十年重修
  同知署在府治東
  通判署 經歷署俱在府治西
  慶積庫在府儀門左 架閣庫在堂左 獄在府南
  永豐倉在府署東北隅明通判陳理建
  亷惠倉在郡城北明知府張芹建知府胡孝移建永豐倉側
  【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徽州營參將署在府治東山
  新安衛守備署在縣治一啚地方
  歙縣知縣署在府城東問政山下宋建今仍舊歷任知縣增修 縣丞署 典史署俱在縣治西徵輸庫在通判署前 架閣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外右
  黄山廵檢署在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街口廵檢署在縣南一百里 王干寨廵檢署在縣東一百里
  四鄉倉東倉在汪村西倉在巖鎮鋪邊南倉在湖田北倉在呈坎
  預備倉舊在烏聊山今在紫陽門
  弘濟倉在小溝    分濟倉在楊坑常平倉在王府墳   社倉各啚俱有養濟院在紫陽門外康熙戊寅年知縣祝兆驥重建
  育嬰堂在縣治潛口邑人汪應感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右
  休寧縣知縣署在城東明初建 縣丞署在縣北典史署在縣治南
  内庫 儀駕庫俱在縣儀門内東 獄在儀門外西
  □厦廵檢署舊在白際嶺今在十六都地方義倉宋時城四隅各一所明移縣署東
  預備倉在縣署東   存留倉在古樓東義儲倉在廟山嶺   儒學倉在明倫堂左
  東屯倉在隱充    西屯倉在尚田
  南屯倉在黄柏    北屯倉在小坑東屯新倉在屯溪東  西屯新倉在江潭常豐倉在七都橋   半流倉在半流寺三寶倉在三寶寺
  亷惠倉在鳳湖街明知府張芹建
  社倉各都啚俱有
  養濟院在縣東廟山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徽州營左軍守備署在縣治
  婺源縣知縣署在弦高鎮唐末始建城内元改州治明洪武二年知縣陳元仍舊址重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北 典史署在縣治南
  大有庫在縣堂右 儀駕庫 冊庫俱在典史署西 獄在縣大門内西
  項村廵檢署在縣西北 太白廵檢署在縣南鄉 大鏞嶺廵檢署在縣東八都地界閩浙預備倉在縣東隅城隍廟前
  亷惠倉在縣署前明知府張芹建
  常平倉在縣署旁
  養濟院在城南隅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東北 訓導署在教諭署南徽州營右軍守備署在縣城
  祁門縣知縣署在城内東北隅宋紹聖間建今仍舊 典史署在縣治東
  縣庫在縣堂右 架閣庫在縣堂後 徵輸庫在縣署西 獄在縣儀門外西
  大洪嶺廵檢署在縣城内
  常平倉在縣署西
  預備倉四東在廣福鄉西在仙桂鄉南在武山鄉北在製錦鄉明知縣孫光祖併為一在徵輸庫亷惠倉在八都明知府張芹建
  官田倉在西北隅順治間建
  養濟院在縣東鄭坑口康熙十八年知縣聶世榮移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黟縣知縣署在城北宋建今仍舊 典史署在縣治東
  縣庫在縣署後堂旁 架閣庫在縣署大堂右軍器庫在縣署大堂東北 徵輸庫在縣署東獄在縣大門内西
  常平倉在縣署内初名廣濟又改公田雍正九年知縣李子吟建
  預備倉五一在會昌鄉一在新政鄉一在懷遠鄉一在順仁鄉一在義民鄉
  亷惠倉在縣城明知府張芹建
  義民倉鄉城共八所
  養濟院在縣治東北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績溪縣知縣署在城東南宋建今仍舊 典史署在縣治東
  大有庫在縣堂右 架閣庫在縣堂左 獄在縣治西
  濠寨廵撿署在楊山鄉馮村
  常平倉在縣東北  義倉每都一所
  預備倉二一在上鄉程里一在宣政鄉上田後併為一移署左順治間知縣郭四維重建亷惠倉在縣南三里明知府張芹建知縣陳嘉策重建
  仁濟倉在縣南三里明知縣李旦建
  弘濟倉即舊亷惠仁濟二倉知縣胡叔才改建常盈倉在鎮頭明知縣陳嘉策建
  常豐倉在登源廟明知縣陳嘉策建
  養濟院在縣南門外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寧國府
  知府署在陵陽山第一峯之麓晉以後悉治此元改肅政亷訪司明初為行樞密院又為元帥府洪武己酉改為府署
  總捕同知署在府署東
  管糧通判署在府署東 經歷署 照磨署俱在府署西
  永實庫在府堂右 架閣庫在府堂左 鑾駕庫在府署中門西 兵器庫在經歷署旁 獄在府治西街北
  軍儲倉在泰和門内府治東街北明知府陳灌建知府袁旭區越屠應坤相繼重修
  【儒學】教授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學宫内寧國營參將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府城
  宣州衛守備署在府城内即明織染局
  宣城縣知縣署在府治西北元萬戶府故址 縣丞署 主簿署俱在縣署西 典史署在縣署東
  縣庫在縣後堂旁 架閣庫在縣堂右 獄在典史署西
  水陽廵檢署在本鎮 黄池廵檢署在本鎮預備倉在縣署西北明知縣姜奇方修建水陽倉在水陽鎮河西明知府袁旭建知縣姜奇方重建
  養濟院在舊宛陵驛南明知府沈性建知縣姜奇方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右
  寧國縣知縣署在獨山東自三國吳始治此宋紹興間重建
  國朝順治五年知縣揚名遠重修 典史署在縣治西縣庫在縣後堂旁 架閣庫在縣堂右 儀仗庫在縣堂左 獄在典史署前
  湖樂廵檢署在縣西九十里 岳山廵檢署在石口鎮
  東倉在土神祠左   西倉在縣儀門西均義倉即預備倉在儀門西
  濟農倉在典史宅前明知府袁旭建
  便民倉在縣西二里
  養濟院在社壇前宋名安養院元名孤老院明改今名知縣錢矩建主簿何倫復建知縣王廷相重修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涇縣知縣署在敬天坊西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孔延禧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主簿署在縣治西 典史署在縣治南
  庫在縣後堂旁 獄在縣署北偏
  茹麻廵檢署在縣東南六十里
  預備倉舊在縣治内後移儒學北知縣習全史重建
  聚糧倉舊在縣北二里後移儒學北
  丁糧倉在縣南二里明知府袁旭建
  兌軍倉在縣北九十里宣城之灣沚明知縣胡永成建
  水次倉在蕪湖明知縣鍾鼎建
  全涇總會倉即坊隅義社倉在儒學東明知縣劉世亨建
  常平倉在縣城西南雍正八年知縣胡啓文領帑建
  養濟院在縣治南一里明洪武四年建知縣祝宗文重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明倫堂西太平縣知縣署在城内明洪武初建
  國朝康熙四年知縣陳恭重建 典史署在縣治内東庫在縣堂左北 西庫在縣堂右北 架閣庫在縣堂右廊 獄在縣堂西北
  宏潭廵檢署在縣西一百二十里
  預備倉在典史宅後明知縣朱守為建知縣張廷榜修
  國朝順治間知縣陳善政康熙四年知縣陳恭相繼重修兌軍倉舊在蕪湖南明知縣張廷榜建
  國朝順治間知縣鹿兆圖移建東河康熙四年知縣陳
  恭重修
  養濟院舊在南門内明知縣孔文昭建知縣劉元凱移建山川壇右知縣張廷榜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旌德縣知縣署在城東唐寶應間建元季燬明洪武初重建
  國朝順治間推官楊光溥重修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房在縣堂左 獄在縣署更樓西
  三溪廵檢署在三溪
  大命倉在縣治西明知縣朱實昌建知縣盧洪昌修
  兌軍倉在蕪湖明知縣蘇宇庶建【附】蘇守庶重
  建蕪湖倉記【是旌德縣官倉也其在蕪湖何也邑芻輓之役至是有所遞受之也其未有所遞受之也必有貯焉倉而後有貯也古有之非自今昉也古有也而不可以貯何也址當河下流陽侯之所激射也歲久傾圮邑輸長以芻輓至者苟措諸地覆之用茅而已矣風雨至大則漂流小則朽腐卒於輸長取盈焉累良苦也蓋今所修者填其土高三尺矣是可以無為陽侯之所激射以不易傾圮粟有所貯以不漂流朽腐輸長可不苦賠累也稱百世利焉昔之君子之莫興斯役何也嗚呼此其故余難言之矣勿論世之君子秦越其民即使蒿目憂之欲為之計度非得三百金不可是將於公帑乎取耶縣官方搜贏索孔鰓鰓焉銖積寸累不暇何暇作一錢事哉不佞之得興斯役何也異時徵於里者不輸於倉輸於倉者不徵於里歲乙未而更其制合徵輸焉則或逮於輸或不逮於輸也逮於輸者相率詣余白令不逮輸者各出金修倉以均前累而興後利則諸不逮輸者唯唯聽焉余乃按其賦區斂之得金二百八十就今所為倉矣是役也其逮輸者不佞因議焉其不逮輸者不佞因財焉諸父老之力也余何力之有倉既成余廼為之記其歲月規制焉】濟農倉明縣丞李鵬建
  義倉在縣左即預備倉
  均役義倉縣丞陳賢建
  養濟院在招坊惠濟橋左明知縣秦文捷重建知縣喬明旃重修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明倫堂西南陵縣知縣署在城籍山西南明洪武間建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楊必逹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右
  公館驛丞署在縣治
  存留倉即舊濟民倉在縣儀門外
  預備倉在崇教寺西舊在縣東明知縣郜永春移建順治間知縣楊必逹增修
  社倉四一在縣東蒲橋一在縣西戴家會一在縣南三里店一在縣北新美鄉
  水次倉在蕪湖縣江口鋪前舊在縣北明知縣林鳴盛移建瀂港河北知縣沈堯中移建今地
  國朝順治間知縣楊必逹重修
  養濟院在縣治西洪武間知縣甘潤建知縣沈堯中修
  育嬰堂在小南街康熙四十五年知縣康五瑞募建
  【儒學】教諭署在尊經閣東偏 訓導署在土地祠後池州府
  知府署在府城通遠門内明洪武初建
  江防同知署在府治東
  管糧通判署在府署西 經歷署在府治西咸寧庫在府堂左 儀仗庫在府堂右 獄在經歷署南
  阜成倉在府儀門右雍正五年知府李士傑建
  【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池州營遊擊署在府城塔上街 守備署在府城北街
  貴池縣知縣署在府治北柯山之前洪武三年建
  國朝康熙七年知縣張應薇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北
  永寧庫在縣堂左 獄在縣署西南
  李陽河廵檢署在城西六十里
  預備倉康熙間通判田庶改建為池營兵米倉常平倉在縣儀門内
  清溪漕糧倉舊在池口康熙間知縣劉光美移建于下清溪鎮
  馬田倉在縣署左知縣李愈昌建
  養濟院舊在柳林巷明知府王崇移建迎恩門内
  國朝康熙十年知府喻成龍重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西 訓導署在明倫堂左青陽縣知縣署在縣城北明初建 典史署在縣治西北
  耳房庫在縣堂左 儀仗庫在縣幕廳後 獄在縣署門外旌善亭後
  預備倉在申明亭後明知縣張牧建
  漕糧倉舊在童埠鎮明知縣蘇萬民移建銅陵大通鎮
  水次倉明知縣王化澄遷於縣治右預備倉前常平倉在縣署西雍正九年知縣陳慰祖建養濟院舊在縣西明推官李雲移建永安橋知縣蘇萬民重建于望池門外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銅陵縣知縣署在縣城中洪武三年從順安鎮遷建於此 典史署在縣治儀門東
  錢糧庫在縣堂左 儀仗庫在縣堂右
  黄册庫在縣後堂側 獄在縣儀門右
  大通廵檢署在城外四十里大通鎮
  預備倉在縣治西明知縣熊藎臣建
  國朝順治間知縣蔣應仔重修 社倉在縣署西漕糧倉在縣西門外瀕江順治間知縣劉曰義重修
  鹽義倉即預備倉基雍正六年知縣杜之正建養濟院在西門外便民倉前舊在縣治西明知縣張琛建後遷舊學基址
  國朝順治間知縣劉曰義移建今地邑人郎應徵捐助【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明倫堂右石埭縣知縣署在城中陵陽山南宋寶慶間自七里舊縣遷治於此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姚子莊增修 典史署在縣治後
  東北
  耳房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外右
  預備倉在縣儀門右 社倉在縣治 馬田倉在縣治
  養濟院舊在西門外迎春橋北後遷社稷壇東康熙十年知縣姚子莊重建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後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南興賢坊左
  建德縣知縣署在縣城内白象山之陽明洪武初建 典史署在縣治東
  耳房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大門右
  永豐廵檢署在本鎮
  預備倉舊在譙樓左雍正七年移建於右新倉在縣署大堂旁雍正七年建
  漕運倉舊在縣北十五里小石潭順治間知縣孫蘭移建縣城北門外雍正七年知縣高玉芬重修
  養濟院在縣南門外一里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西北 訓導署在西齋東流縣知縣署在縣治後山之前明洪武初建
  國朝順治三年知縣鄧繼球重建 典史署在縣治西
  耳房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大門右
  吉陽廵檢署舊在縣北三十里今駐縣城内預備倉在縣署西
  馬田倉在縣大門右順治間知縣蘇弘謨建漕運倉舊在縣治西北後移北門内順治間知縣鄧繼球即縣北府館遺址建
  常平倉在縣署儀門内雍正九年知縣陸培建養濟院舊在縣治北後移在舊教塲東
  育嬰堂康熙間知縣李天柱擇瞻極門内迎曦門外兩地剙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旁


  太平府
  提督安徽學院署在府城内
  知府署在城東北宋太平興國間建
  國朝順治十四年知府張文學重建
  江防同知署舊在府治東移治蕪湖縣城外大江口督糧通判署在府治西南 經歷署在府治南富積庫在府後堂東 獄在府儀門右
  豐濟倉在都察院之西有甲字等厫一十四座
  【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蕪采營中軍守備署在府城東南即舊北察院建陽衛守備署在府城
  當塗縣知縣署在府治西南明洪武元年以舊肅政亷訪司改建 縣丞署 典史署俱在縣治東
  庫房在縣川堂左 獄在縣儀門西
  采石廵檢署在采石鎮江口 大信廵檢署在大信鎮
  預備倉舊在湖熟門外今圯暫貯米穀于豐濟倉甲字等號
  水濟倉原在南津門内大街之東明知縣何舜岳修知縣林枝橋重修康熙間知縣祝元敏增建常平倉二一在柴街一在綱巷康熙間知縣祝元敏建
  養濟院在孝感坊東洪武間知府潘有慶建育嬰堂在城西南承流坊一條巷内康熙十五年建雍正八年知府李暲知縣顧麒捐修
  【儒學】教諭署在學宫内 訓導署二所在教諭署左右蕪湖鈔關署在蕪湖縣西河南將軍港
  督理安徽寧池太道署在蕪湖縣城外雍正十一年復設即池太道舊署
  蕪湖縣知縣署在城中元至正間建明洪武二十七年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西南 典史署在縣治東南
  庫樓在縣後堂左 鑾駕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治
  河口鎮廵檢署在瀂港鎮 瀂港驛丞署在縣西南十五里濱大江
  水際倉在縣東南迎秀門外
  預備倉在縣西   備用倉在縣東
  馬田貯稻倉在縣後同風里内
  養濟院在縣西北門鋪
  育嬰堂在城外河南蔡廟巷雍正五年知府刁承祖建七年知府李暲遊擊黄輅知縣朱文昭捐置田房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蕪采營遊撃署在縣城道署東
  繁昌縣知縣署在金峩上鄉明天順元年建 典史署在縣治西南
  庫房在縣堂右 獄在典史署西
  荻港廵檢署在春穀鄉 三山廵檢署在金峩下鄉
  預備倉舊在上峩橋南明知縣徐有為改舊分廵察院為今倉
  水次倉舊在下峩橋鎮康熙間知縣吳升東改建于瀂港鎮
  養濟院舊在縣南後遷置東門外春野亭前今建普濟堂于縣治東
  育嬰堂在縣治西
  【儒學】教諭署在禮門雲路街之右 訓導署在義路門外


  廬州府
  知府署在府城西北隅即宋元舊址明洪武初建
  國朝順治十三年知府王業興重修
  清軍同知署舊在府治東後移駐無為州城内督糧通判署 經歷署 照磨署俱在府治西常積庫在府大堂右 獄在府大門東
  永豐倉在城隍廟西北知府宋鑑創設
  惠民倉在府治東南知府龍誥建今圯額移永豐倉
  【儒學】教授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廬州營守備署在府城
  廬州衛守備署在府城内康熙二十一年建合肥縣知縣署在府治西洪武初建燬于火後復建 縣丞署 典史署俱在縣治西
  庫在縣後堂旁 獄在縣署西隅
  石梁鎮廵檢署在城東一百二十里 護城驛丞署在城東北八十里 ????河驛丞署在城南四十里 店埠驛丞署在縣治
  本仁倉在東鄉 弘濟倉在南鄉 廣義倉在西鄉 博愛倉在梁鄉 濟惠倉在店埠鎮養濟院在四牌樓東南巷内
  育嬰堂在南門凖提菴左康熙三十六年知府張純修知縣賈暉倡募士民同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明倫堂後
  廬江縣知縣署在城内愷弟坊明洪武初建
  國朝順治八年知縣孫弘詰重建 典史署在縣署東
  庫在縣川堂旁 獄在鼓樓東角
  冷水關廵檢署在縣西十五里
  際留倉在縣治西丁字街知縣李顯遷于縣署門左
  預備倉在城内馬神祠前知縣耿廷籙建順治間知縣孫弘詰重修
  育嬰堂在南門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舒城縣知縣署在城中明洪武初建 典史署在縣署旁
  庫房在縣署退省堂右 獄在縣署旁
  三溝驛丞署在縣東十五里 梅心驛丞署在縣南二十里
  預備倉在六安門内上方菴西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無為州知州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建
  國朝順治三年知州孟孔傳重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西
  財帛庫在州署正廳西 儀仗庫在州署正廳東 軍器庫即附儀仗庫 獄在州署旁土橋河廵檢署在州西南一百一一十里 奥龍河廵檢署在州東四十里 泥?河廵檢署在州西南五十里 黄雒河廵檢署在州北三十五里
  豐裕倉在州治東 州前倉在州大門西預備倉在州治西景福寺後知州劉紹元重建知州王重錦修
  黄雒河倉在城北三十五里交兌軍糧在此利民倉在小東門内街北知州李坡建知州查志文重建
  常平倉在小東門内 駿惠倉在城隍廟前養濟院在州治西元妙坊紫芝山側雍正八年知府李璋重建
  【儒學】學正署在明倫堂東 訓導署在學宫内巢縣知縣署在城南即范增故宅遺址明洪武初建
  國朝康熙三年知縣聶芳重建 典史署在縣治東庫在縣大堂西明知縣陳經言置石穴蓋以石板名石庫後寇燬知縣聶芳移建大堂左 獄在縣署照墻左
  焦湖廵檢署在縣城内
  際留倉在縣北城隍廟門内明主簿高恒建知縣柳應侯復置會計堂五間
  社倉在際留倉内明知縣馬如麟倡建
  新建社倉六一在城西寺一在羅漢寺一在廣嚴寺一在松陽觀音寺一在法雲寺一在峏山直指菴
  積貯倉在小西門内雍正五年知縣李襲祖建養濟院在縣東北明洪武間知縣陳葉建萬歷十九年知縣馬如麟重修邑生唐堯捐屋一所輸稻八十石助之
  【儒學】教諭署在明倫堂左 訓導署在明倫堂西鳳陽府
  分廵廬鳳道署在府治東
  鳳陽鈔關署舊在府治城隍廟東康熙三十四年移建夀州西南六十里正陽鎮
  知府署在城中仁愛坊明洪武十七年由臨淮移治此崇禎八年知府張謙重建
  國朝康熙間知府史記功增修十九年知府耿繼志重修
  清軍同知署在府署大堂東
  督糧通判署在正陽鎮 經歷署在府治東 稅課司署在臨淮縣
  庫在府署庫官宅 獄在府治東南
  戶部倉二一建於鳳邑一建於臨邑後鳳邑倉燬康熙元年
  題請分建於舊皇城内名為永泰倉
  預備倉舊在府城東南倉巷内今移建于鳳陽縣内
  【儒學】教授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夀春營右軍守備署在府治文昌街
  鳳陽中衛守備署在府治西峽城
  長淮衛守備署在府治
  鳳陽縣知縣署在城北明洪武間建
  國朝康熙初改建舊城東隅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
  史署在縣治西
  庫 獄俱在縣治内
  王莊驛丞署在縣城北六十里
  監倉在縣儀門西
  養育堂在城隍廟旁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臨淮縣知縣署在金鎗坊明洪武三年建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徐必進重修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在縣二堂旁 獄在縣署西
  紅心驛丞署在縣治東南六十里
  倉厫在儀門東明初知縣楊逹建知縣夏廷舉重建
  國朝知縣徐必進修
  營田倉四一在縣署一在南青山一在東秦村一在銀杏村明營田使史邦直建
  廣儲倉四在塗山門内即戶部分司倉
  養濟院舊在縣治西宣化坊明初知縣樂琳建知縣陳中烈改建於南岡豐樂坊知縣賈應龍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鳳陽衛守備署在縣城内
  懷遠縣知縣署在荆山東
  國朝順治九年知縣傅鎮國重建 主簿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樓 永寧庫俱在縣署堂東 獄在縣儀門外西
  倉厫在縣署南  荆山倉在縣内大堂東起運倉在縣南一里 預備倉在縣南一里常平倉舊在縣署西雍正二年知縣唐暄改建於縣署儀門外
  養濟院在縣南大聖寺
  育嬰堂在城隍廟西知縣唐暄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定遠縣知縣署在曲陽橋東北明洪武三年設二十六年重修
  國朝康熙二十四年知縣曲震重建 主簿署舊在縣治西今移北爐橋 典史署在縣治東
  庫房在縣堂西 儀仗庫在縣署後 獄在縣儀門外西南
  池河驛丞署在縣東六十里 張橋驛丞署在縣南四十里 定遠驛丞署在縣治東門外倉厫在縣署後  豐儲倉在池河驛東預備倉明知縣唐錡修知縣陳鋭重修
  社倉四一在池河鎮一在石張橋鎮一在永康鎮一在齊郎鋪
  養濟院在縣東門外明初知縣劉景原建知縣唐錡修知縣陳鋭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虹縣知縣署在城西北汴河之北明洪武間建正德七年重修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房在縣堂左 鑾駕庫在縣堂東北 獄在縣儀門外右
  義倉在鼓樓前   縣倉在南門外
  水次倉在五河縣澮河北明知縣王華建
  國朝康熙間知縣龔起翬重修
  養濟院在西門外貼城河南左邊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内尊經閣東
  夀州知州署在城東宣化坊明洪武初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西南
  庫在州署堂西 武庫在州署堂東 獄在儀門外右
  北爐橋廵檢署在正陽鎮
  預備倉在州治東北明知州栗永禄修
  便民倉三一在瓦埠一在姚杲店一在下蔡知州栗永禄修
  軍儲倉在州署東北
  常平倉在州署旁康熙間建
  養濟院在州東北
  【儒學】學正署在學宫内
  夀春營副將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州治
  鳳臺縣知縣署在夀州城北 典史署在縣治庫在縣堂旁 獄在縣署西
  預備倉     便民倉
  軍儲倉     常平倉以上四倉今仍與夀州共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内
  宿州知州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 州同署在州治北 吏目署在州治西
  庫在州署二堂旁 獄在州署西
  睢陽驛丞署在東門外 大店驛丞署在州東六十里 夾溝驛丞署在州東北六十里際留倉在州署東  常平倉在州署前社倉三一在城一在徐溪口一在閔子集養濟院在州治東
  【儒學】學正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署在學儀門南夀春營左軍守備署在州治即舊公館
  宿州衛守備署在州治東南
  靈璧縣知縣署舊在城東南隅元至元間移建於舊治之北
  國朝重建 管河主簿署在雙溝集 典史署在縣治
  左
  縣庫在縣署二堂旁 獄在縣署西
  固鎮廵檢署在固鎮驛北 固鎮驛丞署在縣治南七十里
  預備倉在縣署東南 常平倉在縣署儀門内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潁州府
  知府署在府城北大街即舊州署明洪武初建糧捕通判署在府城 經歷署在府城
  庫在府二堂旁 獄在府署西
  【儒學】教授署在學宫内
  阜陽縣知縣署在府治 縣丞署在方家集即舊州同署 典史署在縣署内
  庫在縣堂旁 獄在縣署西
  沈邱鎮廵檢署在本鎮
  廣積倉在鐘鼓樓前大街迤西巷内
  養濟院在兵備道署後
  【儒學】訓導署在學宫内
  潁上縣知縣署在城内十字街東明洪武間建典史署在縣署東
  庫在縣堂左 儀仗庫在縣堂右 獄在縣儀門西
  縣倉在儒學左明初縣丞孔克耕建
  預備倉在禾稔門西明知縣歐允莊移在縣倉後常平倉在縣署東   紅糧倉在儒學東養濟院在守禦所西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霍邱縣知縣署在城市西明洪武三年建
  國朝康熙六年知縣姬之簋重修 典史署在縣署西
  庫在縣堂旁 獄在縣署西
  開順鎮廵檢署在縣南一百五十里
  兌軍倉在縣署前康熙間移建署後
  常平倉在縣署西南
  養濟院在城外東南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内
  亳州知州署在城内東北明洪武五年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 吏目署在州治西
  州庫在二堂旁 獄在署西
  軍儲倉在州治東即舊儒學
  養濟院在城内東北隅明知州王沂建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亳州營守備署在州治西
  太和縣知縣署在城中宣化坊明洪武三年即元舊基建 典史署在縣治東
  永寧庫在縣署堂東 儀仗庫在縣署堂西獄在縣儀門内西
  洪山鎮廵檢署在城北洪山鎮大街
  存留義倉在縣署儀門外
  預備倉在居仁街北  常平倉在縣堂東養濟院在崇禮街西順治間知縣劉源濬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蒙城縣知縣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因元舊基建 典史署在縣治西
  庫樓在縣堂左 獄在縣署西
  預備倉在縣西南隅
  常平倉即舊察院址雍正六年建
  養濟院舊在縣西關外今移城内預備倉東
  【儒學】教諭署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滁州
  知州署在城南 吏目署在州治東
  庫在州署旁 獄在州署儀門外東
  大鎗嶺廵檢署在州西六十里 大柳樹驛丞署在州西六十里
  常平倉二雍正八年建
  普濟院在南門外馬神廟旁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滁州衛守備署在州城興賢坊
  全椒縣知縣署在城内宋紹興初建
  國朝康熙九年知縣藍學鑑重修 典史署在縣治東
  庫在縣大堂西 獄在縣儀門西
  縣倉在縣署旁雍正八年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來安縣知縣署在城北宋南渡後移建於此 典史署在縣治内
  庫在縣署廳事左 龍亭庫舊在典史署後今移於庫左 獄在縣儀門内西
  預備倉在縣署東新街西
  義倉在縣大門内東
  學倉在明倫堂西南知縣魏鏞建
  養濟院在縣西門外明知縣孫鎰建於縣東門内知縣鄭元輔移建今處
  【儒學】教諭署在尊經閣後 訓導署在敬一亭後和州
  知州署在城北明洪武初建 州同署在州治東吏目署在州治西南
  和豐庫在州署左 鑾輿庫在州署堂後 獄在州儀門外西
  牛屯廵檢署在州南六十五里烏江鎮 裕溪廵檢署在州南九十里裕溪河
  和豐倉在鎮西樓前街東西向明初知州李相建常平倉在城内
  【儒學】學正署在啓聖祠東南 訓導署在大殿西遊兵營遊擊署在州西梁山鎮 中軍守備署在州城
  含山縣知縣署在城内明道街唐武德初建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朱長泰重建 典史署在縣署東官庫在縣大堂西 兵器庫在縣川堂東 獄在署東
  縣倉在幕廳東明知縣趙恕張文淵年臻相繼修建
  國朝順治六年知縣朱長泰重建
  養濟院在北門外明知縣趙恕周義年臻相繼修建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廣德州
  知州署在城中明洪武初建
  國朝康熙五年知州梅苞重修 州判署在州治西
  吏目署在州治西南
  永寧庫在州署正廳右 儀仗庫在州署儀門東 獄在州署儀門西
  杭村廵檢署在州北七十里杭村保 陳陽司廵檢署在州西南六十五里楊灘保 廣安司廵檢署在州南八十里焦村保
  州倉在宣城縣水陽鎮距州二百十里
  常平倉在州署東偏即舊同知署
  兵餉倉在常平倉左
  預備倉在州署南明初建
  國朝康熙間知縣楊苞移於州署東
  馬田稻倉在州廳東常平倉後
  水次倉舊在寧國府水陽鎮後州同知李進改建于建平縣南知州陸長庚復建于今地以便起兑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在學宮内
  廣德營遊擊署 中軍守備署俱在州城
  建平縣知縣署在郎川之滸明洪武初建
  國朝康熙十五年知縣張顧行重修典史署在縣治西收支庫在縣署正廳右 儀仗庫在縣署正廳左 獄在縣儀門外
  梅渚廵檢署在縣北三十里
  常平倉在縣署東懷仁祠右雍正七年知縣衛廷璞建
  社倉在縣南盛村保雍正九年知縣衛廷璞建養濟院在縣治北叢桂坊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六安州
  知州署在城西北隅元至正間即舊縣治剙建明洪武初重建 州同署在州署東 吏目署在州署東北
  錢糧庫在州治二堂左 軍器庫在州治二堂右 獄在州治二角門外旁
  和尚灘廵檢署在州西南新店
  義倉在儒學文昌閣前明同知劉垓建
  常豐倉即察院舊基雍正五年知州李懋仁建社倉在州治東明知州李懋檜建
  國朝康熙間知州王所善重建
  養濟院在東門外
  【儒學】學正署在明倫堂西 訓導署在明倫堂東六安營參將署在州治東即舊安廬道署 中軍守備署在州治
  英山縣知縣署舊在德化坊元初建明季寇燬即舊察院為縣署
  國朝雍正五年知縣趙宗炅改建 典史署在德化坊
  即舊縣治
  庫在縣治大堂東 獄在縣儀門右
  七引店廵檢署在縣北七十里
  預備倉在縣西
  常平倉在縣署右雍正五年知縣趙宗炅建養濟院在縣北門外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霍山縣知縣署在城中明弘治間建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欒元魁重建典史署在縣城内
  庫在縣大堂左 獄在典史署南
  千羅坂廵檢署在縣西北八十里 上土市廵檢署在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漕鳳倉在縣大堂右
  預備倉舊在西門内今改建縣治側
  養濟院在開運寺西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鄉賢祠後


  泗州
  知州署舊在城内迎恩坊洪武間移西南百步即宋時天慶觀元時元妙觀故址今寄治盱眙山上 州同署在州外關 吏目署在清陽鎮庫舊在州大堂右今隨州治 獄在吏目署西南倉厫被水未建寄貯
  【儒學】學正署 訓導署俱暫寄盱眙之上龜山泗州營都司僉書署
  泗州衛守備署 俱隨州治遷盱眙山
  盱眙縣知縣署在臨淮府舊基元泰定間遷於此明洪武初建 縣丞署在縣治東 典史署在縣治西南
  庫房在縣堂東 獄在縣署西偏
  倉在東嶽廟東北
  養濟院在東嶽廟迤東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天長縣知縣署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初建萬歷間重修 典史署在縣堂西
  積貯庫在縣堂左 獄在縣署西
  城門鄉廵檢署舊在縣東北四十五里今駐縣城内
  預備倉在縣署南
  常平倉在預備倉左雍正六年知縣孫?孫建養濟院在縣治東北明知縣張鑑建知縣李自蕃重修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五河縣知縣署舊在城東南隅宋咸淳年建明永樂年因水患遷西南隅後又遷河北岸
  國朝順治十年知縣丁浴初修 典史署在縣治西北
  庫房在縣堂左 獄在縣署西偏
  預備倉在縣儀門東 義倉在預備倉左養濟院舊在縣治西北明知縣丁釴徙建大興集東
  【儒學】教諭署 訓導署俱在學宫内

  江南通志卷二十四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0: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五.輿地志
  關津【一】橋梁鎮市附【江蘇松常四府】
  星經云牽牛神一名天關太公金匱云春三月斗為天關又晉書天文志云天津九星主四瀆津梁江南次牛斗之分星襟江淮之靈瀆關則山有清流水有海門津則方山為東石頭為西實上應天文雄跨南服矣至於虹形鴈齒以濟車徒旗亭鼓戍以聚商旅又與關津相為表裏者也
  江寧府
  龍江關在江寧縣西儀鳳門外今移上新河舊管收工部稅務另設戶部鈔關康熙二十八年併兩稅為一民商稱便
  大勝關江寧縣南二十里明初陳友諒來侵太祖命楊璟駐兵大城港禦之友諒大敗去因名大勝港置大勝關
  石灰山關上元縣幕府山北明初置
  江淮關江浦縣東南三里明洪武二十四年建關置巡司於此今如故
  浦子口江浦縣東二十里為南北津渡之要明置守禦所
  國朝初設參將駐防康熙中改用守備
  江東渡上元縣   龍江渡
  五馬渡幕府山前晉元帝與諸王渡江處右上元南津江寧縣南南朝置校尉守之侯景入寇南津校尉江子一與弟子四子五同殉難於此
  毛公渡馴象門外即古麾扇渡
  唐家渡縣北三十里與六合梅家步相對即古張公凹渡
  馬家渡西南九十五里亦曰馬家洲又為馬家步宋建炎間金人由馬家渡渡江陷太平州即此右江寧
  下蜀渡句容縣北七十里 東陽渡西北八十里茅塲渡北八十里東陽鎮側 右句容
  何莊渡溧水縣西北四十五里
  梅梁渡西南二十五里石臼湖津濟處也右溧水高淳渡高淳縣治西南
  西陡門渡縣西三十里界丹陽湖三?河為寧國
  太平衝要      水陽渡西三十里固城渡東南三十里  分界渡西北十五里祠城渡東北三十里  陳家渡東四十里撑龍港渡西二十里 右高淳
  八字溝渡江浦縣東八里濱江
  新江口渡東南十三里濱江與省城中河相對韋游溝渡西南五十里接和州界
  三?河渡東北四十里邑令置船二為官渡 右江浦
  囘軍渡六合縣
  宣化渡    右六合
  大中橋上元縣通濟門内舊名白下
  復成橋大中橋北   通濟橋通濟門外中和橋通濟橋東南
  上方橋中和橋東南上三橋皆跨濠水
  鼎新橋舊名小新橋
  崇道橋在鼎新橋西倉巷北近全節坊
  太平橋俗呼為笪橋在鼎新橋東上三橋皆跨運瀆
  内橋太平橋東運瀆合青溪處舊名虹橋宋政和中蔡嶷修南渡後建行宫於此改名天津橋後改今名
  昇平橋内橋東北即宋東虹橋
  大市橋内橋西北即宋西虹橋
  北門橋洪武街南跨古城濠 囘龍橋漢西門内石步橋縣東北四十五里即古羅落橋晉元興末劉裕討桓玄自江乘進至羅落橋
  土橋縣東七十五里與句容接界
  右上元縣
  鎮淮橋江寧縣聚寶門内即古朱雀航吳名元津武定橋鎮淮橋東   文德橋縣學宫右利涉橋文德橋東即桃葉渡東晉以來未有橋以通濟水關來水天門宜敞也順治初太守李正茂設木橋名利涉康熙癸卯易木以石議者謂天門閉塞不利人文非古設渡之意復廢石而易以木焉
  淮青橋秦淮與青溪合流處
  斗門橋即古禪靈寺橋其北又有乾道南北二橋明一統志在三山門内秦淮合運瀆處
  張侯橋淮水南對瓦官寺吳張昭所造故名晉義熙六年盧循焚查浦進至張侯橋即此
  南渡橋舊跨秦淮李白與酒客數人棹歌秦淮往石頭訪崔侍御詩云捨舟共連袂行上南渡橋飲虹橋縣西南百餘步跨秦淮本名萬歲橋楊吳時名新橋至今俗仍呼新橋 上浮橋新橋西下浮橋上浮橋西皆跨秦淮
  聚寶橋聚寶門外即古長干橋楊吳城金陵鑿濠引秦淮水繞城置此橋跨之
  石城橋石城門外跨城濠
  三山橋三山門外跨城濠 江東橋江東門外賽工橋馴象門外明遜國時侍中黄觀妻女死節處
  來賓橋馴象街近橋有來賓樓故名
  善世橋來賓橋西皆跨躍馬澗水流通城濠板橋縣西南四十里晉簡文帝為王時常與桓温及武陵王晞同載游於板橋温遽令鳴鼓吹角車馳卒奔晞大恐帝安然無懼色温由是憚服又晉伐吳丞相張悌死於板橋悌家在板橋西
  河亭橋縣東南二十五里一名河定橋
  新林橋縣西南十八里梁武帝敗齊師處即今西善橋
  秣陵橋縣東南五十里
  到駕橋夾岡門明太祖曾駐此
  東善橋縣東南四十里吉山下
  右江寧縣
  集仙橋句容縣東南一里許
  永安橋縣南七里下有小港入於秦淮
  降真橋茅山玉晨觀西 白鶴橋縣東南三里懸纛橋縣西十五里周瑜嘗駐軍於此
  周郎橋縣西二十里亦以瑜名
  沈公橋縣南二十五里相傳以沈慶之名
  高平橋縣西南三十五里 竹里橋縣北六十里右句容縣
  惠政橋溧水縣東門外跨秦淮水舊名臨淮橋尚書橋縣東十里
  九澗橋東三十五里以有九澗之水匯故名橋神龍橋東四十五里舊名神靖橋
  尚義橋縣南二十五里 積慶橋南三角鋪前秦淮橋小西門外
  楊林橋縣北五里通省官路
  天生橋縣西十里高十二丈闊七丈五尺明洪武十年太祖命崇山侯李新鑿胭脂岡二十里成河通蘇浙運道橋因石勢而成若天生然故名花溪橋縣西四十五里跨花溪港
  永昌橋縣西北永夀寺側 洪驛橋縣南洪藍埠烏刹橋縣西北四十五里秦淮水經其下接江寧縣界
  募軍橋縣北三里明嘉靖間李佛保與倭戰死處長樂橋縣東北二十五里
  右溧水縣
  東新橋高淳縣東南望洋門外
  西新橋縣西南襟湖門外高闊二丈五尺長十五丈
  永濟橋在西新橋左初為甘棠渡後建石橋上三橋俱跨官溪河上
  曹塘橋縣東四十里跨曹塘河
  永清橋東六十里為吳越要津舊係木梁順治八年建石橋
  永康橋一名下橋縣東南七十里上二橋俱跨胥河
  上橋亦跨胥河接建平縣界
  里仁橋一名灣橋縣東北十五里跨桃花澗王?橋東六十里當江寧廣德浙江孔道邑人劉啓東妻王氏年二十夫死無子守節捐貲建鄉閭義之因名
  雙橋南十里本雙河渡明萬歷中建石橋
  水碧橋西南三十里跨水陽河接宣城界宣徽之水至此皆澄碧因名
  永興橋東北三十里跨藕絲塘
  右高淳縣
  宣化橋一在江浦縣治西數百步一在浦子口滄波門外與六合接界以宣化鎮名
  珍珠橋縣東二十里  白馬橋縣南五十里獬鳳橋縣西南二十里 石磧橋縣南石磧鎮惠政橋西六十里接和州界
  茅塘橋縣北三十里跨通江大河又北五里為横橋皆通浦子口驛路
  右江浦縣
  龍津橋六合縣治南數十步為水陸要會成化志云橋一十八洞纍石為之黄巢兵燹之後石橋廢自宋迄今皆作浮橋
  追人橋來春門外宋太祖兵禦南唐至此故名冶浦橋縣東五里跨冶浦河唐祖詠有詩
  善家橋東南二十五里瓜步六合儀徵分路處茅家橋南二十五里滁口山北沿河通長蘆陳里港
  馬昌河橋西南二十里
  黄湖橋西北十五里
  程家橋西二十里水通滁河縣西諸山集鎮悉由此出亦會聚之區也
  竹鎮橋西北三十三里河道紆曲一邑關鍵故竹鎮殷阜勝他處
  八百橋東北三十里舊傳唐有八百梵僧往冶山講經過此故名
  蘆塘橋東北二十里橋東北五里有蘆塘寨因以名橋焉
  右六合縣
  靖安鎮上元縣西北十五里本名龍安鎮以鎮有龍灣也宋曰靖安建炎四年岳忠武邀敗金人於此
  淳化鎮縣東四十五里亦曰淳化關其地遮蔽句容應接京口形勢衝要有巡司
  石步鎮縣東北四十里即羅落橋鎮
  土橋鎮縣東七十五里接句容界
  湖熟鎮縣東七十里
  笪橋市縣治西數百步百物所聚一名夜市閭巷細民每持衣物立門首荒販收之次日五更即至市轉售古詩有云金陵市合月光裏則夜市由來舊矣
  花林市縣東三十五里齊梁諸墳多在其地東流市縣東北四十里有橋曰東流以水流自東因名
  棲霞市棲霞寺前去城四十五里
  索墅市縣東二十里清化鄉有索墅坊
  湯泉市縣東六十里湯山 龍都市縣東南五十五里
  右上元縣
  江寧鎮江寧縣西南六十里
  金陵鎮縣南六十里本陶吳鋪景德二年改為鎮秣陵鎮縣東南五十里元設巡司及稅務明置秣陵關今仍為鎮有巡司
  新橋市縣西南即古魚市今新橋十字街口即其地也
  三山街市江寧縣北
  東口市縣南聚寶門外長十里
  西口市長干橋南今西街口
  小口市聚寶門外來賓橋西一名小市口世說張闓家小市
  江東市縣西江東門外商販雲集
  新林市縣西南二十里近新林浦
  杜橋市縣南四十里 板橋市縣西南三十里路口市縣南七十里 銅井市縣西南八十里朱門市縣南九十里
  右江寧縣
  白土鎮句容縣東四十五里為句容丹陽之中路元置稅務明設白埠公館今稅務廢而鎮常為往來駐宿處
  常寧鎮縣東南四十里宋天禧初置常寧寨亦以此名縣舊有巡司及稅務局今裁
  東陽鎮縣西北六十里宋置東陽砦巡司後裁下蜀鎮縣北六十里東去鎮江府界十五里唐置鹽鐵轉運使在揚州宋發運使在真州皆於江南岸置倉轉搬今下蜀鎮北有倉城基并鹽倉遺址尚存
  河口鎮縣北七十里舊名斜溝
  龍潭鎮縣西北八十里逼臨大江地有龍潭因名明初置巡司兼設水馬驛建文四年燕王渡江次龍潭是也今裁巡司以驛丞兼攝司事
  右句容縣
  官塘鎮溧水縣東二十五里道出溧陽
  蒲塘鎮縣南二十五里 孔家鎮縣南四十五里蒲千鎮縣東北十五里間道出句容
  楊塘市縣東四十五里道出溧陽
  洪藍市縣南十五里亦名洪藍埠有河道北通秦淮南達石湖百貨聚集為商賈貿易之所新糧倉在焉
  邰村市縣南六十里接建平縣界明嘉靖間設河泊所於此萬歷年革 烏山市縣北三十里柘塘市縣北四十五里與烏山俱為趨省孔道右溧水縣
  廣通鎮高淳縣東五十里接溧陽界即古東壩地明洪武中置鎮有巡司
  固城鎮縣南三十里春秋吳固城即此
  水陽鎮縣西南三十里臨水陽河河之南與宣城接界
  漆橋市縣東北三十里 戴家城市縣東三十里東壩市縣東五十里  南唐市縣南十里蘆溪市縣西十里
  右高淳縣
  浦子口市在江浦縣東二十里
  石磧鎮縣西南三十五里
  高望鎮縣西南二十里晉太康初伐吳王渾使李純屯高望城是也
  香泉鎮縣西北三十里南去湯泉五里即故湯泉鎮也又有湯泉寨在湯泉元末居人築以禦寇東葛城鎮縣西北三十五里明初置館驛於此西葛城鎮縣西北四十五里接滁州界
  ?河集縣北三十里濱滁河
  小店縣西北二十里又西北五里有高麗店茅塘市縣西北三十里茅塘橋
  右江浦縣
  瓜步鎮六合縣東南二十五里瓜步山下
  長蘆鎮縣南二十五里舊為戍守處宋時置鎮設沿江巡官監稅渡於此
  宣化鎮縣南宣化山之陽為建康往來津渡之要宋紹興十一年張浚救濠州為金所敗馳入宣化吳表臣言大江下流最急者有建康之宣化是也竹鎮縣西北三十三里宋設巡司及稅務於此本名竹墩以宋廟諱更名竹鎮
  皇厰河集縣南五十里外江内河集中之最繁衍者
  雷官集縣西南五十里通滁州大道
  程家橋集縣西二十里地通大河亦繁盛
  施官集縣西五十里 裴家集縣西北五十里馬家集縣北五十里
  右六合縣


  蘇州府
  滸墅關府西北二十七里百貨到此完稅有監收公署楓關閶門西七里為南北衝要地介吳長二縣各省商米豆麥屯聚於此
  駟馬關崑山縣小西門外
  界涇關常熟縣西南五十里
  胥關渡府胥門外
  九里河渡胥口東南之九里其河南抵東洞庭武山趾
  管家浜渡楓關西北
  陸市鋪渡元和縣唯亭東
  車塘渡青洋江    紅廟渡青洋江
  三江渡       張家渡
  新渡      明月渡
  浦缺渡      沙蘿渡
  以上六渡俱在吳淞江南接青浦崑山縣界
  白茆塘渡在昭文縣渡沿海舊建白茆塘橋備巡海兵馬經行橋深闊易圮康熙三十四年改設官渡又有徐六涇渡亦然
  飲馬橋府治東宋淳祐中知府魏庠建
  織里橋府治西本吳王織里俗訛為吉利
  樂橋吳縣東吳赤烏二年建
  石巖橋織里橋西唐刺史白居易建名白頭橋有石刻字元總管道童重建改今名石巖蓋其自號也
  憇橋城内西南吳軍憇息於此因名
  來遠橋胥門内舊姑蘇驛置此宋紹興間王?奏建專待屬國信使故名又名驛橋
  臯橋閶門内漢議郎臯伯通居其側梁鴻所寓也至德廟橋城内西北泰伯廟前
  都亭橋承天寺西吳王夀夢嘗於此作都亭驛以招賢士
  虹橋閶門外跨運河即釣橋也又吳縣學南有虹橋
  新橋盤門外亦名興隆橋自盤門出趨諸鄉每過運河須舟以濟又當兩????交流之間頗為深廣有石氏請出錢造橋横絶漫流分為三橋往來便之渡僧橋閶門外孫吳時建宋咸淳間重建
  五龍橋盤門外七里跨運河
  楓橋即楓關舊本名封橋因張繼詩相承作楓普福橋城外俗名横塘橋
  越成橋胥門外跨越來溪舊名越來溪橋
  行春橋横山東茶磨嶼下跨石湖通越成橋橋甚長跨溪湖之口名小長橋歲久圮缺淳熙十六年重修疊石為梁凡十有八洞
  虎山橋縣西南光福鎮元泰定中更名泰定橋具區風月橋洞庭東山跨莫釐武峰之間東西相接中貫太湖舊有石梁後圮明成化九年重建凡長十六丈高二丈九尺東西為石堤延袤又各四十丈
  右吳縣
  百口橋長洲縣治東東漢顧訓五世同居聚族百口故因其所居名橋訓歲朝聚子孫悉坐依次行酒三歲以下並知位次故又名試飲橋
  乘魚橋在交讓瀆
  夏侯橋城内東南相傳為夏侯司空建或云橋邊有夏侯廟因名
  顧家橋縣治東北顧悌仕吳為虎頭將軍父亡五日絶粒而死郡人為之造橋
  臨頓橋縣治東北唐陸龜蒙嘗居其旁臨頓亦吳時館名
  半塘橋自閶門至虎邱有七里山塘此橋適得其半故名
  普濟橋半塘橋西因南岸接普濟堂故名
  來鳳橋閶門外跨運河 新橋滸墅關北跨運河普思橋南新橋西跨運河一名北新橋
  右長洲縣
  花橋元和縣東北
  苑橋縣東北舊傳有吳王苑囿於此
  烏鵲橋縣治西南舊傳古有烏鵲館橋以館得名蠡口橋縣北蠡口跨元和塘
  官瀆橋跨至和塘元至正二年建
  安里橋葑門外
  接渡橋俗名覔渡橋赤門灣舊以舟渡行旅苦之元大德間有僧自崑山來為渡所阻發念募建因名
  寶帶橋縣東南十五里跨澹臺湖當江浙往來之衝南北長百二十丈洞其下可通舟楫者五十有三高其中之三以通巨艦唐王仲舒建鬻所東寶帶助費故名正統十一年巡撫周忱重修
  尹山橋寶帶橋之南跨運河
  夾浦橋橋東即屬吳江縣宋紹興初建水勢迅疾明宣德中橋圯正統間巡撫周忱創造浮橋嘉靖間重建石橋又圮萬歷中重建
  右元和縣
  富春橋崑山縣治東北跨至和塘俗名高板橋半山橋縣治西北跨至和塘崑邑之勝在馬鞍山自縣治至山橋當路之半故名
  戊己橋城内婁豐坊
  玉虹橋縣東門外跨婁江梁大通中建
  祝思渡橋縣東南十里跨新洋江
  淞南第一橋在千墩浦明永樂年建
  右崑山縣
  吳家橋新陽縣千墩鎮南其地有澱山河北通吳淞江商賈所聚相傳賣漿吳翁始建木橋明萬歷七年里人沈松源改建
  狀元橋宋祥符元年衛涇建
  右新陽縣
  文學橋常熟縣城内子游巷口又名醋庫橋宋時官造醋取息故有醋庫
  顯星橋縣城内舊傳星墮為石大數十圍在橋之東故名旁有港曰落星港
  慶仙橋縣西南舊傳為徐神翁升仙之地
  學士橋縣治直南舊名信義橋又名琴川縣治前後横港七派如琴絃皆發源虞山東注運河橋跨第一港明弘治中學士李傑建坊於此更今名五瞿橋縣東南五里阜安門外
  殿橋縣西門外跨山塘 福山大橋縣北福山鎮支塘橋縣東支塘市跨白茆港順治中建
  右常熟縣
  香花橋昭文縣慧日寺塔前
  通濟橋城内俗名坊橋以其接福山通大江故名魚家橋魚侃居此
  通海橋梅李鎮自許浦過梅李潮汐迅急舟行險地也
  御渡橋賓陽門外以宋高祖過此得名
  賀勝橋賓陽門外宋紹興間左軍李寶獻捷於此横塘橋縣東南   許浦橋在許浦港
  右昭文縣
  仙里橋吳江縣東門内相傳陳昉於此仙去垂虹橋本名利往橋橋上有亭曰垂虹故名前臨具區横絶松陵湖光海氣蕩漾一色三吳之絶景也蘇舜卿有長橋對月詩【附】宋錢公輔垂虹橋記【出姑蘇城南五十里民居數百攘攘沙渚之上者吳江縣也東湖之流貫城之中隔限南北横可以渡者吳淞江也隐然長虹截湖跨江來往安若複道者初作利往橋也橋本無有慶歷七年冬大理寺丞知縣事李問縣尉王廷堅嗟邑民之陋鮮慕學者將改立至聖文宣王廟呼富民曉以助役民驩然從命遂輸緡錢數百萬未幾詔禁郡縣不得新立學二人謀曰民既從財既輸矣倘不能作一利事以便人吾何以謝百姓遂合傭僝工橋役興焉東西千餘尺市木萬計不兩月大就即橋之心侈而廣之構亭其上登以四望萬景在目曰垂虹亭初縣城為江流所判民半居其東半居其西晨往暮歸事無纎巨必舟而後可故居者為不利縣當驛道川奔陸走者肩摩櫓接也卒然風波之險則左江右湖漂泊無所故行者為不便及橋之成行者便居者利賢人君子措一意興一役豈直為遊觀之美登賞之樂哉雖然湖光萬頃與天接白洞庭薦碧雲烟占青月秋風夏囂滅埃斷牛謳漁吟喑嗚間發榜聲櫂歌嘔啞互引後盼前睨千里一素是亦足樂焉】
  安邑橋南關外俗名跨塘橋
  萬頃橋縣東石塘宋劉嘉謨有詩
  甘泉橋縣東境一名第四橋以泉品居第四也白龍橋縣南十二里跨白龍港
  安德橋平望鎮唐顔真卿有詩
  浮玉洲橋黎涇鋪東
  七里橋縣北塘俗名萬家橋
  右吳江縣
  大浦橋震澤縣南二十里八斥俗名八斥橋嘉靖二十七年建
  底定橋震澤鎮宋淳祐二年建
  達觀橋在梅堰明嘉靖三十四年建
  右震澤縣
  横塘鎮吳縣西南十三里有横塘橋上有亭顔曰横塘古渡
  木瀆鎮縣西南三十里有巡司
  光福鎮縣西五十里  社下鎮縣西一百十里右吳縣
  唐浦鎮長洲縣東二十二里有土壩為吳淞江南要道明正德二年設巡司今裁
  周莊鎮縣東南四十里接吳江縣界
  陸墓鎮縣北八里以有唐陸宣公墓故名
  金墅鎮縣西北四十里 五墓市縣東北二十里尹山市縣東南二十里 黄埭市縣北四十里右長洲縣
  甪直鎮元和縣東北四十里接崑山界舊名甫里陳墓鎮縣東南五十五里宋光宗陳妃葬此因名有巡司東北接崑山界
  唯亭鎮縣東三十五里西去三里為小唯亭蠡口鎮縣北十八里又謂之蠡塘范蠡扁舟浮五湖經此
  右元和縣
  石浦鎮崑山縣東南四十里南通澱山湖北枕吳淞江宋置巡司元因之明景泰二年移巡司於千墩浦口
  千墩鎮縣東南四十里南接青浦縣界有石浦巡司
  安亭鎮縣東四十五里東接嘉定縣界舊有稅課局
  半山橋市縣治西北
  吳家橋市縣東南三十九里
  右崑山縣
  蓬閬鎮新陽縣東南三十里初名牌落弘治中知縣楊子器改今名
  右新陽縣
  田莊鎮常熟縣北少西三十六里有橋跨奚浦塘居民千家明末始盛今黄泗浦巡司寄居於此唐市鎮縣東南三十里以居民唐氏所創聚因名南六里有斜堰即崑山縣界
  福山鎮縣北四十里唐天祐初吳越築城戍守曰金鳳城宋淳祐九年置忠節水軍寨於此明初修築舊城設巡司兼置福山把總
  國朝改設參將遊擊等領之分防鹿苑支塘徐六涇等
  處
  練塘市縣西南三十六里
  右常熟縣
  梅李鎮昭文縣三十里外吳越錢氏遣將梅世忠李開山戍此防江故名宋元豐間始為鎮
  支塘鎮去縣四十五里因白茆塘支流故名張士誠嘗築城於此明初撤其磚甓修治太倉衛今遺址尚存
  老徐市去縣五十里跨李墓塘為鎮
  董家浜新市去縣四十五里市故有城今圮李市白茆塘迤南數里傍東山涇又名山涇浦右昭文縣
  同里鎮吳江縣東十里有巡司舊名富土
  汾湖鎮縣東南二十五里有巡司
  盛澤鎮縣南六十里 黎里鎮縣東南二十里右吳江縣
  平望鎮震澤縣東南四十里有巡司唐置平望驛
  張祜有詩     梅堰鎮縣南五十里震澤鎮縣西南六十五里濱湖有巡司
  右震澤縣


  松江府
  海關在上海縣康熙二十四年設立即舊北察院行臺為公署於六十年歸併蘇撫協理今專委蘇松巡道監督
  馮家渡華亭縣南黄浦 葉謝渡縣南葉謝港烏泥涇渡鶴涇南界華亭上海
  彭家渡 右華亭縣
  横涇渡 右奉賢縣
  米市塘渡婁縣南黄浦萬歷中里人張元輔立義渡置田四十畝贍用
  吉陽匯渡縣西南九里 右婁縣
  横潦涇渡      斜塘渡 右金山縣永濟渡上海縣治東關外蟹漊渡縣東南
  減水河渡吳淞江巡司前 肇家浜渡縣治東吳淞江頭壩義渡 右上海縣
  閘港口渡南匯縣   周浦塘渡
  蒲達涇渡      閔行渡
  右南匯縣
  東震橋華亭縣治東本名虹橋宋政和中縣令姚舜明作亭其上改今名
  玉帶橋縣南跨玉帶河 里仁橋縣城内行用庫前
  通波橋縣北跨通波塘 盤龍塘橋跨塘東西咸通橋城東跨南俞塘口
  集賢橋縣北跨集賢涇元至正中建
  濟衆橋在葉謝鎮  華陽橋縣東九里
  右華亭縣
  南橋奉賢縣跨横瀝溪鎮以是名
  新塘橋一名通津在南橋鎮
  下横涇橋華奉交界處 望湖涇橋永樂中建金匯橋洪武十三年建 百曲港橋永樂中建拱際橋元至正中建
  右奉賢縣
  望仙橋婁縣千戶所西
  雲間第一橋縣西南八里跨古浦塘上宋建初名跨塘明成化間知府王衡重建易今名
  瑁湖橋縣西超果寺東 谷陽橋縣西洪武中建秀野橋縣西五里跨沈涇塘
  崑秀橋在縣西
  秀南橋蔣涇西與秀野相望沈涇塘由此入秀野秀塘橋縣西五里
  采花涇橋縣西北跨采花涇
  米市塘橋俗呼小張涇元至正中建
  張涇橋米市塘西元至正中建
  西倉橋縣西九里明徐階建橋左右闤闠雲連商賈駢集為谷陽門外第一殷繁之地
  石湖橋縣西石湖塘明洪武初建其上有憇息亭右婁縣
  洙涇萬安橋在金山縣西南三十五里
  諸流涇橋金山縣近北錢村
  錦里橋禮塔南南錢村 通濟橋跨大泖
  太平橋
  右金山縣
  望雲橋上海縣治東俗呼虹橋
  學士橋黄浦口明尚書陸深建制極壯麗
  鸎竇湖橋跨新涇浦上 百步橋跨百步塘上吳淞江橋縣北一名關橋跨江上明成化間屢修治
  清河橋烏泥涇又名長橋
  右上海縣
  蟠龍橋南匯縣市心盤門口跨護塘港
  瑞安橋市心跨周浦塘俗呼時安橋
  李將軍橋在周浦鎮相傳袁崧部將李松居此故名
  啓秀橋周浦鎮東南為北諸竈水會流處
  大浦亭橋跨大浦涇
  張勝橋周浦東跨港向係木橋雍正五年里人丁允中倡建石梁
  衆安橋鶴砂鎮東跨鹹塘元至正年建
  飛雲橋跨鶴砂浦
  虹橋縣北蔡鎮市心官路港口
  右南匯縣
  棣華橋青浦縣東門内跨横泖
  鳳凰橋縣東南跨顧會浦 麟趾橋縣西朱家角鎮
  慶安橋通波塘上即酒坊橋
  永安橋俗呼柘澤橋順治中重建
  廣利橋即南亭橋在廟涇上
  右青浦縣
  海門橋福泉縣城北邵嗣原有登海門詩
  梁武塘橋淮浦上相傳梁武帝曾經此
  廣濟橋在通波塘即中亭橋
  阜通橋金涇上一名通澤
  錦溪橋縣東南鳳凰山東
  祥澤橋縣東南一名塘橋元至正中建東北通上海嘉定西北通青浦崑山最為要道
  萬柳橋縣東北青龍鎮東萬柳堤上
  右福泉縣
  亭林鎮華亭縣東南三十六里原名顧亭林梁顧野王故居在焉今寶雲寺是也宋置金山巡司於此元因之明廢今為商旅輳集之所
  葉謝鎮縣東南二十里以二姓居此得名民居稠密商賈輻輳舊有稅課局今裁
  莘莊鎮一名莘溪北隣七寶南近烏泥涇民居多儒族
  右華亭縣
  南橋鎮奉賢縣西三十四里有南橋巡司
  青村港鎮縣西十里一名青林洪武中築城以禦海寇
  陶宅鎮縣西北十八里明初著姓陶氏之宅故名袁凱有大醉陶與權宅詩後倭亂據此徐渭有陶宅戰歸序
  莊家行鎮瑁湖涇東南居民繁衍耕讀相半有莊姓聚族於此故名
  右奉賢縣
  風涇鎮婁縣西南五十四里南接嘉興縣界古於此置風涇驛貝瓊清江集云風涇多荷花周迴三里橋梁凡九彷彿錢塘西湖之勝明瞿佑有過風涇詩
  北七寶鎮左為横瀝溪前臨蒲匯塘商賈必由之地舊有南北二寺皆稱七寶此居其北士民繁庶為邑巨鎮
  小蒸鎮縣西南四十五里其西十里有漢濮陽王墓甚高大不生螻蟻相傳築墓時蒸土為之因名大蒸有小墓亦然名小蒸地挹九峰三?之勝元時曹氏園亭最著今花石猶有存者有巡司泗涇鎮一名泗濱因泗涇塘故名民居稠密商賈聚集有小武當香火頗盛
  右婁縣
  朱涇鎮金山縣西南三十六里一稱珠溪宋置大盈務元置朱涇巡司洪武初置稅課局在縣西南楊巷市六年徙治於此
  呂巷鎮縣西南三十五里元時呂良佐創應奎文會招來儒彦故名一名璜溪市與朱涇鎮楊巷市鱗次參錯而楊巷少僻云
  張堰鎮縣南五十里一名張涇堰自府至金山孔道宋時置堰以捍柘湖入海之水明置稅課局今裁
  興塔鎮去泖橋十里舊有興塔院故名諺云興塔無塔即其地也
  右金山縣
  吳會鎮上海縣西南五十四里本名吳匯以指吳會於雲間語易今名元時置鄒城巡司於此烏泥涇鎮縣西南二十五里接華亭界嘗有田父得古碑地名賓賢里元置巡司及太平倉蘆子稅課局於此明洪武六年仍置稅課局今裁
  八團鎮縣東南五十四里民多以鹽為業商賈輻輳市有三塲鹽司今為川沙堡
  閔行鎮縣西南横瀝塘東濱大浦乃南匯陶宅由浦入府之通衢明正德中大水歲歉横瀝沙竹二岡田獨稔災鄉多從貿易鎮始知名
  梅源市縣西北三十六里地名王菴明提學副使王圻藝梅千株著書其中今其地方幅十餘里土人俱植梅花開時香聞數里
  右上海縣
  周浦鎮南匯縣東南三十六里一名杜浦民物繁阜元置杜浦巡司又移下沙鹽塲於此鹽塲遷巡司亦革
  下砂鎮縣東南六十里宋丞相吳潛侍父讀書處一名鶴砂相傳有胎禽自海外飛至方頂緑足龜文故名本從水以多水患改作砂鎮多巧工精刺繡稱下砂繡
  新塲鎮距下砂九里一名南下砂又名石筍里明正統二年遷鹽塲於此故又有今名塲賦為兩浙最北橋稅司杜浦巡司亦嘗徙此嘉靖間倭寇初平里人呈請建城立縣後改築於川砂堡向有分司公署今廢
  右南匯縣
  金澤鎮青浦縣西南三十五里地接泖河穡人護澤如金因名鎮當江浙之交元設澱山巡司明移治安莊在鎮之西以防鹽盜出没今因之
  朱家角鎮縣西十里商賈雲集貿販甲於他鎮廣富林市縣東南三十二里為入郡孔道南接婁縣界
  右青浦縣
  趙屯鎮福泉縣西北二十七里趙屯浦上以宋高宗南渡屯兵於此因名又名漢城里舊有巡司今裁
  盤龍鎮地瀕淞江盤龍匯即宋葉清臣疏渠洩水處
  黄渡鎮臨吳江北岸即屬嘉定呼為新街貿易頗盛
  崧宅市明成弘隆萬間市廛日闢商販交通
  右福泉縣


  常州府【無關】
  戴圻渡在府治内
  雙河渡       白龍橋渡 右無錫
  黄埠墩渡      華氏義莊渡
  石幢渡       聖瀆口渡 右金匱竹門渡宜興縣西北三里
  洑溪渡縣東南十五里 右宜興
  龍溪渡荆溪縣南五十里
  珠潭渡縣西南七十里 右荆溪
  譚公渡蘇家港口知縣譚桂設因名
  右靖江
  永安橋俗名府橋在郡治前跨惠民河宋嘉定中建明萬歷中重建
  狀元橋郡學西南跨惠民河宋崇寧中建狀元霍端友也
  甘棠橋府治南舊名金斗宋紹興初建
  肅華橋府治東南跨後河唐延載元年建明正統間修
  仁育橋晉永嘉三年建
  玉帶橋察院東明萬歷初開玉帶河建
  廣濟橋縣治西跨運河俗名倉橋明正統十二年巡撫周忱始構以木名西新橋成化十七年伐石重建改今名
  天禧橋俗名驛橋跨舊運河唐長夀二年建宋天禧年修故名
  連江橋縣西十八里跨得勝新河通運河處一名新河橋
  五牧橋縣東南四十五里接無錫界唐末吳越錢鏐遣兵自江隂與楊行密戰於五牧宋末元兵至常州文天祥遣其將尹玉麻士龍等赴援士龍戰虞橋玉戰五牧即此
  卜戈橋縣南跨白鶴溪元至正中建
  黄土岸橋縣西南八十里西蠡河支流西出處其地南通溧陽西接金壇元天歷二年建
  右武進縣
  虹霓橋陽湖縣東跨北?溝俗名滕公橋唐至德初建
  榮橋縣治東一名羅漢橋唐開元中建
  新坊橋縣治東南晉陵武進舊於此分界梁大同元年建跨舊運河元皇慶間重建明弘治十一年重修
  元豐橋縣治東舊名飛鳳一名殷橋唐如意元年建宋元豐初重建故名
  横林橋縣東南三十里跨運河元至正中建明正德中重建
  戚墅堰橋縣東三十里三山港口明成化中建惠政橋俗名十五洞橋跨白魚港通南運河弘治九年建
  右陽湖縣
  大市橋舊名利津其水通無錫縣治前隋大業八年始建木橋宋嘉定中易石元至元中重建
  中市橋跨弦河    南市橋跨弦河
  駐驄橋縣治後御史葛桓建故名
  梁溪橋城西俗呼西門橋隋大業中置石梁下分三洞明嘉靖中燬於倭後易以巨木水勢最急洛社橋縣西北三十里跨運河唐麟德中建香花橋在楊尖常熟分界處
  西定橋縣城西南一里跨梁涇明嘉靖中建下為五洞舊有亭以便登覽據一邑湖山之勝今圮中橋跨馬蠡港元泰定中建
  斗門橋跨運河通江隂縣
  陽春橋縣南城外即跨塘橋明洪武初建
  清寧橋跨塘橋南明萬歷中建
  國朝康熙八年重建
  望亭橋一名通吳橋蘇州分界
  鳳光橋跨箭河唐武德三年建
  右無錫縣
  承賢橋金匱縣稅務局南跨第三箭河明萬歷間
  建高攀龍有記    馬鎮大橋跨江隂界河亭子橋縣東南二里一名熙春橋跨運河
  蓮蓉橋縣北俗名大橋唐貞觀中建明正統中改建
  高橋明正統中巡撫周忱建弘治中重修
  石埭橋跨九里河通常熟 盧其橋跨琅琊瀆右金匱縣
  文亨橋江隂縣治東跨黄田港明弘治中建堰橋縣治東跨横河
  善教橋縣南舊名驛橋一名善政橋宋建跨黄田港
  北新橋縣東四十五里相接者曰南新橋俱跨蔡港
  言橋子游裔孫寓此因名
  蘇墅橋蘇軾别業因名
  慈雲橋縣東南一名新橋入長河第一橋明萬歷中建
  廣濟橋縣東南舊名東板橋跨長河明嘉靖初建夏港橋縣西十里夏港鎮宋紹定中建長三十五丈江湖衝突歲久崩壞明永樂初重建
  右江隂縣
  長橋宜興縣治正南二十步高二丈七尺長二十五步即周處斬蛟之所 通利橋縣治跨西水關陳塘橋縣西二十七里 高橋北門外
  福德橋西門外跨運河明洪武初建嘉靖四十年重修
  葛墟橋縣北三十里跨運河
  湛瀆橋縣北十五里跨湛瀆元至元間建
  歸美橋縣東北跨運河宋寶慶間建元大德間重建改名斜橋
  右宜興縣
  廣濟橋荆溪縣治東南跨東水關舊以木為之明正統間易以石
  渡濟橋橋西溧陽橋東荆溪
  流杯橋縣南六里
  宋方橋縣東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杜橋大東門外一名土橋俗呼蝦蟇橋相傳為杜牧之水榭故名杜橋  文定橋在徐舍跨運河張渚大橋縣西南六十里明嘉靖四十三年建
  國朝順治七年重建    玉帶橋縣西南六十里
  篠里大橋慈湖溪七十二澗合流處
  右荆溪縣
  平政橋靖江縣治南  龍驤橋縣治東跨市河
  鳳鳴橋縣治西    平惠橋南門外跨城濠豐樂橋東門外跨城濠 西水橋西門外跨城濠殷仁橋北門外跨城濠
  劍池橋縣南官路達江至此為半相傳張士誠將朱定徐泰走馬畫溝處
  陽復橋北門外七里  永興橋太平團蔡家港右靖江縣
  魏村鎮武進縣西北五十里宋淳熙中置魏村水寨明季嘗添設防禦百戶所於此
  阜通鎮縣西北九十里舊名萬歲鎮宋嘗分置稅務局於此
  新橋鎮縣西北九十里
  奔牛鎮縣西三十里亦名奔牛塘相傳古有金牛奔此故名前明置巡司又設遞運所於此今遞運所奉裁巡司如舊
  青城鎮縣西北六十里唐大順初泰州賊孫儒遣其黨劉建鋒據常州楊行密遣李友屯青城拒之即此
  右武進縣
  横林鎮陽湖縣東南三十五里又東南五十里至無錫縣為運道通渠  石堰鎮縣東北三十里右陽湖縣
  前馬鎮無錫縣北四十六里
  玉祁鎮縣西北四十里
  潘葑鎮縣西北十八里朱梁乾化三年吳越攻常州營於潘葑即此為往來孔道
  洛社鎮縣西北四十里
  望亭鎮縣東南四十五里接吳縣界舊有御亭吳大帝所立隋開皇九年置為驛唐常州刺史李襲譽改曰望亭驛鎮西有石壘城東西六十步高七尺晉咸和三年顧颺拒蘇峻時所築也明置巡司今因之
  石無錫縣
  甘露鎮金匱縣東六十里唐大順三年甘露鎮俠陳可言據常州即此元置巡司明革
  版村鎮縣東五十里  顧莊鎮縣東北十里蕩口鎮縣東五十五里民居稠密有城華氏所築牛塘市縣東五十里
  右金匱縣
  楊舍鎮江隂縣東七十五里商旅輳集宋設官兵守衛為沿江衝要明嘉靖間倭亂築城以參將領之與常熟之福山通州之狼山相為應援
  國朝改設水師守備
  華墅鎮縣東四十里相近又有長夀鎮俱為市易之地
  青暘鎮縣南四十里運河所經
  夏港鎮縣西十五里帆檣相屬綿亘數里蓋上游之入閩越者必經泊焉明天順中移利港巡司於此今裁
  蔡涇鎮縣西南十里
  長涇市縣東六十里與無錫接界民居繁庶由此出常熟亦為通道
  右江隂縣
  河橋市在宜興縣治
  下邾鎮市縣東北三十五里有巡司
  右宜興縣
  湖?鎮荆溪縣東南三十五里有巡司
  張渚鎮縣西南六十里宋鎮也元設茶園提領所二處以掌茶稅明初改設批驗茶引所又置張渚巡司嘉靖中以批驗茶引所併入巡司今因之篠里市縣西南七十里
  蜀山市縣東南三十五里
  右荆溪縣
  東阜鎮靖江縣東三十里舊名斜橋市商民萃處分兵防守
  生祠堂鎮縣西十七里北連泰興南通大江商旅往來舟楫交通處也
  新豐市鎮縣西三十五里
  西寧鎮縣西四十五里舊名鎮海市距泰興新市五里民居稠密百貨駢集為邑巨鎮
  右靖江縣


  江南通志卷二十五<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0: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六.輿地志
  關津【二】橋梁鎮市附【鎮淮揚徐四府太海通三州】
  鎮江府【無關】
  西津渡在丹徒縣西北九里北與瓜洲對岸舊名蒜山渡宋乾道中郡守蔡洸置五艘以禦風濤元延祐中增船十五明正統間巡撫周忱作二巨艦僉水工三十餘人又甃石堤三十餘丈
  國朝京口設有護漕救生船康熙四十六年
  聖祖南幸駐蹕茱萸河以救生船少
  特諭巡撫于準議行添設乃選京口漁舟計六十餘隻日用其六更番應調活一人者予一金死者畀三之一著為例又捐置義田五百畝以其歲入給工費犒賞有餘則儲為來歲之用鎮江知府馮庭棠為記勒石唐杜牧之有詩
  國朝姜宸英有義渡贍產碑文【自岷山導江而下出峽汗漫數千里至金焦一束水旋行逆折然後朝宗於海此曹子桓所為臨江賦詩徘徊而不敢進者也然余考之史記秦始皇登會稽還從江乘渡註其地在句容縣北六十里不知何時復徙瓜步梁庾信集有奉命使北始渡瓜步江詩至唐開元二十二年刺史齊澣以舟行繞瓜步囘遠六十里始從京口埭下直趨渡江路徑而免漂溺之患故自唐至今瓜步渡者皆徙而之京口然往時京口與揚子橋對岸瓜洲特江中一洲耳後瓜洲以北淤漲與揚子橋連南直對潤州江身益狹江身狹則水流益汛?舟緣金山之麓而行春秋之間上流泛漲山水相搏觸漩而為渦激而成湍雖恬風霽景猶懼變生不測少遇風波失利一匏千金故京口之渡為天下最險余六月渡江登金山見山足艤舟五六舟人操楫而坐若有待者寺僧深爽進曰此為濟渡之舟自廵撫某公設此後凡有事於兹土者及往來行旅各捐俸及資益造舟買田置市租以贍水手之稍食及其賞格之費焉然久滋易弛也某懼斯人之弗脫於險而大隳前功願得一言以示來者余惟易既濟稱君子思患而預防其說在六四爻曰繻有衣袽終日戒夫涉川者不能戒之於未濟之前特恃其一舟之無隙以與彼狂飈駭浪争命於呼吸之頃固且不可况於待其既濡然後操舟而拯之此與夫救火者之燋頭爛額何以異然而聖人之慮患也徧視夫事之可需者則需之有需之不能不得已而濟者則終日戒之至不得已而濟而終日之戒之猶不足以勝夫所濟者之險既已瀕於死亡矣乃忽然而得生彼仁人者之於此視夫人之脫之死而易之生其心樂不樂也自數舟者之設常歲活人以四五十計不十年而得活者四五百人矣由十年以前觀之彼四五百人者皆江上之遊魂水府之鬼籙也然則使自今十年之後之人有一不得濟以淪胥以亡者於吾心不且有戚戚乎哉若夫推前人之心以繼於無窮此則思患豫防之道宜如是也深爽學佛者也為佛之學者使人求福於冥冥其說多幻妄不可信深爽獨能推廣有司德意使人之得免於險阨且曰吾佛之道固然其為世利益多矣余樂其有是請也而書】石公渡縣東北六里石公山下
  大港渡縣東北大港鎮西 高資渡縣治西四十里 甘露港渡 右丹徒
  李莊渡丹陽縣東南五十里
  周家渡       花家渡 右丹陽蔣家渡金壇縣北十里  官載渡縣北十五里龍宿渡縣東石牌村北 右金壇
  清風橋丹徒縣治南跨關河宋景祐間郡守范希文重建又名范公橋
  嘉定橋縣治西南舊名利民橋跨關河宋淳熙中郡守錢良臣甃以石覆亭其上人呼為錢公橋嘉定中復甃之故又名嘉定橋
  千秋橋縣治西跨關河晉王恭作萬歲樓於城上橋與樓相對因名千秋
  緑水橋縣治北跨關河舊為游觀之勝唐杜牧之有詩俗呼為高橋  昇仙橋城南鶴林寺前大鶴鳴橋城東南一名孩兒橋上有石欄
  惠民橋縣東十五里丹徒鎮
  澗壁橋在澗壁鎮跨澗壁港
  大港橋在大港鎮
  馬公橋縣東南四十里新豐鎮跨漕河舊名陸公橋
  國朝康熙十年橋圯巡撫馬祜重建因改今名
  泰運橋府城南門外跨運河為吳郡往來孔道丁卯橋縣南三里跨運河晉元帝子裒鎮廣陵運糧出京口水涸奏請立埭以丁卯日制可後人構橋因名唐許渾築别墅於其側
  丁甪橋縣西南七十里丁甪鎮
  通阜橋府西門外舊為板橋以當江寧衝道明萬歷中甃以甓
  洗馬橋城西京口驛以唐太子洗馬陳翌所建因名
  高資橋縣西五十里宋延祐中建
  鎮西橋城西北舊名拖板橋元至順二年重建尋又圮明正統中重建
  右丹徒縣
  雲陽橋丹陽縣治東跨漕河舊名清化橋又名賢橋宋嘉熙中建後圮淳化中重建弘治間濬漕河拆毁尋復建
  惠政橋雲陽橋右俗名斜橋明成化中建
  三思橋縣治南大德間重建覆亭其上
  七里橋縣東南七里漕渠南岸珥瀆河宋元祐中建明嘉靖間知縣來汝賢改名麥舟橋以宋范純仁贈石曼卿麥舟於此
  嘉成橋縣南四十里珥村鎮宋嘉定中建
  泰定橋縣東呂城鎮一名大橋跨漕河元泰定中建
  蕭塘橋縣東二十里蕭塘港一名顔橋元泰定間建
  博望橋縣東四十里
  西楊橋縣東南四十里跨丁義瀆一名安豐橋元至正間建
  馬林橋縣西北跨辰溪長山八十四????水皆由此入練湖宋嘉定中建
  花垾橋縣北二十里花垾鋪前明洪武中建丁橋縣西七十里丁橋鎮相傳以丁令威得名黄堰橋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亦名通德橋宋咸平中建
  馬嘶橋縣北六十里跨馬嘶港
  寨橋縣北七十里
  萬年橋縣南延陵鎮唐貞觀中建其後屢圮屢建右丹陽縣
  春雨橋溧陽縣治東舊名春市橋俗呼為中橋宋嘉定中建時久旱得雨因名陳子高詩屐聲春市雨人語夜橋燈即此 胥渚橋縣東四里
  硯瀆橋縣治東北謝玄暉洗硯處
  秦公橋縣東南一里俗呼為下橋
  鳳凰橋縣北一里雙虹如翼俗呼為雙橋
  國朝朱雯有重建雙橋記【古聖人制度之興凡以前民利用故城郭廬舍而外復有橋梁之制其來尚矣王政火覿道茀歲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輿梁成咸以濟民也其初始於架木後世或甃以后或浮以航惟因乎地之宜故周文造舟於渭秦公子鍼造舟於河迄今載之史傳不綦重哉溧陽為金陵輔邑其東南多山若金雞石屋盤白諸勝列如翠屏鬰然也獨西北皆陂池塘澤洪流巨浸集建平高淳諸道之水而匯於兹焉閭史水記曰溧陽之水東而南水之去道也西而北水之來道也蓋由固城五堰而下經昇平三墖會於溧水之曹姥山然後直注於雙橋即今所稱鳳凰橋者嗣是繞城分三流而入於荆瀨諸溪則兹橋其鎻鑰云地為通衢往來所聚肩摩轂擊不能褰裳而往也明弘治初邑令新符公建雙橋跨其上以便行旅歲月奄曠橋制傾圮邑吏部史公復鳩工而新之沈青霞先生為之記兹閱百年而履跡上敝木蠧下嚼不無爛浥解拆之患壬戌冬予署篆兹邑覩舊制之將頹也蹙然憂之曰橋梁之制王政先之凡以利民也昔陳少游為觀察使設梁以禦虐水生民賴之至今呼為大夫橋杜預造橋梁於平津衆論翕然以為不可預力任之梁成而君賞其功民拜其惠十世誦之不衰豈非利民之事為士君子所不可諉乎獨予貧吏不能勉力任事如兩公而輸民力以供興作又勞民傷財之是懼幸有善者同力而肇舉之以聚沙成塔之心成鞭石為橋之果懸墾山伐木之雇募其力揆攢鑿撞秘之用庇其工具舁輦畚築之器備其用俾輸棟楹者若干輸□櫨者若干輸甓?者若干版築具興材殖互飭將不日而告厥成焉將見二水中分夾綵虹而並跨雙橋齊峙駕明鏡以參差是固予之志也夫不然則時之沍寒民將胥溺亦鳩爾衆而備王政之一端歟】
  嘉定橋去縣四十里跨中江一名中江橋唐開元間嘗剙浮梁宋元祐三年建橋曰衆樂嘉定中重建改今名
  上興埠橋去縣六十里
  安樂橋去縣三十五里隋大業初建以甓甃兩岸
  故又名甓橋    南渡橋去縣三十五里渡濟橋去縣十二里跨瀨水萬歷中建傍有伍相國祠
  鎮安橋縣南三十里戴埠鎮諸山澗水皆匯於此右溧陽縣
  文清橋金壇縣治東百步舊名行香橋又名惠政橋宋淳熙中建端平中又撤而新之改今名清河橋縣南二百步舊名安定橋宋端平中甃以石改今名俗呼為文橋
  鍾秀橋縣北三里舊名懷德橋明成化中建嘉靖中甃以石又名鐘橋相傳古有銅鐘流至此故名濯纓橋縣北九里舊名三里岸橋茅山水自此出運河明弘治中甃以石下為三洞
  蓮渚橋縣東北八里明萬歷初建
  周公橋縣東南五里跨錢貲蕩即舊刁莊渡明弘治間構木橋萬歷中易以石
  覲龍橋縣西南二里舊名社橋以明太祖曾經此易今名
  晝錦橋縣東八里石牌村宋紹興中建
  大雲橋縣東南四十里洮湖西北岸舊為彭期渡元大德間築長堤建石梁為宜興溧陽往來孔道東墟大橋縣西二十三里跨大溪為茅山水所經明正德間建
  莊城橋縣西北三十里為唐儲光羲故居
  高下湖口橋縣北八里明永樂間圯弘治中復建唐王橋縣西四十里唐王村一名雙橋
  右金壇縣
  丹徒鎮丹徒縣東十五里運道所經商旅輻輳有東西二港皆通大江達運河或曰鎮即故丹徒縣今土人稱為舊縣有巡司
  大港鎮縣東南四十里以通大港而名又東四十里安港口有安港巡司明洪武初置今因之新豐鎮縣東南四十五里與新豐塘相近唐至德二年趙侃等濟江至新豐大敗永王璘即此陸游云李太白詩南國新豐酒東山小妓歌又唐人詩再入新豐市猶聞舊酒香皆謂此非長安新豐也高資鎮縣西五十里明洪武初置高資巡司并置
  驛今因之     丁甪鎮縣西南七十里右丹徒縣
  呂城鎮丹陽縣南五十里明洪武初置呂城巡司今因之
  延陵鎮縣南三十五里即故延陵縣也宋熙寧五年省縣為鎮以地分隸丹徒丹陽金壇三縣又置
  延陵寨於此    丁橋鎮縣南六十里珥村鎮縣西南四十里珥瀆河西岸南接金壇縣界
  埤城鎮縣東北五里接武進縣界
  右丹陽縣
  戴埠鎮溧陽縣南三十里為入南山總路凡山中所產載至鎮始登舟
  甓橋鎮縣北三十里舟往金壇者必經此亦一孔道
  社渚鎮縣西南六十里
  上興埠縣西北六十里赴江寧者路必經此舊設巡檢司今裁
  右溧陽縣
  迪莊金壇縣西南二十五里
  直里在縣西三十里 莊城在縣西北三十里西陽在縣西七十里 倪莊在縣西七十里
  右金壇縣


  淮安府
  南鎻關在山陽縣南一里 安樂關縣西北三里柳淮關縣東門外三里一名下關
  雲梯關縣東北二百里淮北海口其地有一套至十三套
  板牐關縣西二十里運河之北關差駐劄右山陽海關阜寧縣小南門外
  北關清河縣東南通濟牐口有部司收稅
  五港口護鹽關安東縣東北七十里元至元九年遣步騎連州攻破射龍溝五港口鹽塲白頭河四處城堡即其地
  三岔關桃源縣東三十里明初設關有巡檢司查納桅封明末改移白洋河今設巡檢司於此上關渡山陽縣來遠坊之西
  下關渡舊淮隂驛後 清河渡縣西南十五里顔家河渡黄河自清江浦東下十里草灣分南北二支其北十五里即顔家河也
  清江浦渡郡城西三十里 右山陽
  喻口渡鹽城縣北一百二十里為淮河津要清溝渡阜寧縣西南百里
  小清口渡清河縣東北五里
  夏家湖口渡縣西北二十五里
  王家營渡
  大清口渡縣東北十里 右清河
  淮河渡安東縣壩上巡司前
  五丈河渡縣東北三十里
  五港口渡縣東北七十里 右安東
  白洋河渡桃源縣西六十里
  崔鎮渡縣西北三十里
  縣北渡縣北三百六十步 右桃源
  東仁橋山陽縣新城東門外
  西義橋新城西門外舊名西鐵橋行旅輳集之所平河橋縣南四十里南至寶應六十里為往來通衢
  周家橋縣西南九十里北去高家堰五十里又南為翟家壩淮水東溢往往從此奔衝隄防至要羅家橋縣西北三里羅家溝
  伏龍橋縣東八十里 通津橋縣東北十里
  右山陽縣
  會龍橋阜寧縣東南   拱極橋縣東北昇仙橋縣西南清溝鎮
  右阜寧縣
  登瀛橋鹽城縣西門外 通海橋縣北門外通濟橋縣東南五祐鎮 永安橋縣北新興鎮方橋縣西岡門鎮   仁和橋縣西南沙溝鎮新陽浦橋縣西一百二十里
  右鹽城縣
  洩水橋三座清河縣汪家窪
  屠家橋在屠家莊
  三孔橋在賀家堆雍正八年奉
  旨動帑興築通京道路自王家營起至通州止於清河縣境内建洩水屠家莊三孔等橋以便往來商旅石人溝橋縣西十里 湯家澗橋縣北六十里中和浮橋一在縣東青龍菴一在縣西雙金牐一
  在王家營     沙埠橋縣東南六十里霍山澗橋縣西南九十里 棠梨溝橋縣北十里爬泥蕩橋縣北七十里  瓦子灘橋縣東北三十里
  右清河縣
  化龍橋安東縣治東 文衢橋縣東又名分司橋
  東市橋縣東    西市橋縣北半里
  太平橋縣北一里因近太平鎮故名
  蘭墩河橋縣東北四十里 遏蠻河橋縣東北七
  十里      平望河橋縣東北八十里夏家口橋縣北三十里  白洋河橋縣東北九
  十里      鹽塲河橋縣東北一百里右安東縣
  張四沖橋桃源縣東二十里
  蕭家橋縣南五里  崇河橋縣北四十里赤鯉湖橋縣北七十里
  穿城橋縣北穿城集通宿遷沭陽大道
  右桃源縣
  西湖嘴市山陽縣運河東岸舟楫停埠商賈駢集
  邱瓊山有詩    版牐鎮縣西二十里清江浦鎮縣城西三十里古名公路浦又名淮浦水陸孔道百貨叢集
  劉莊在縣東南一百五十里明嘉靖中倭據廟灣東侵淮安官兵敗之於姚家蕩又敗之於劉莊即此
  廟灣鎮縣東北一百八十里為郡境要隘海舟鱗集商貨阜通有鹽塲萬歷二十二年築城周四里高二丈餘
  右山陽縣
  馬邏鎮阜寧縣東北九十里元至元十二年於此置馬邏軍寨有巡司 童營鎮縣西北六十里羊寨鎮縣西五十里 東溝鎮縣西南五十里朦朧鎮縣西南六十里 北沙鎮縣西北五十里清溝鎮縣西南百里
  伍祐鎮縣東南三十里羊寨鄉有伍祐鹽塲右阜寧縣
  沙溝鎮鹽城縣西南一百里有巡司
  岡門鎮縣西十八里 新河鎮縣西五十里安豐鎮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大岡鎮縣西南五十里
  喻口鎮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宋紹定三年李全據楚州造浮橋於喻口以便鹽城往來即此
  新興鎮縣北十八里有新興鹽塲
  姚宗塲縣西北商賈輳集為濱河大鎮其北為山陽劉莊
  右鹽城縣
  馬頭鎮清河縣東五里近淮隂故城為漕運往來要道明置巡司今因之 吳城鎮縣西二十里洪澤鎮縣東南六十里濱淮河南北孔道設洪澤驛及巡司自高堰築後湖水汛溢鎮遂湮廢老子山鎮縣西南一百里與泗州盱眙接界漁溝鎮縣北四十里舊有水道通海口唐皇甫冉有詩澗橋鎮縣北六十里鎮西有湯家澗
  官亭鎮縣北九十里舊名崇河集明初都金陵此為山東驛傳中道設爬泥蕩鋪建有官亭故名大河口鎮縣東北五里即本縣舊治
  王家營鎮縣東北三十里入京孔道雇役車騾必出於此為一縣大鎮
  娘子莊鎮縣東北五十里
  永興集縣東北八十里與山陽接界
  右清河縣
  阜民鎮安東縣北三十里 金城鎮縣北三十里長樂鎮縣西北一百里有巡司白頭護鹽關設於此與海州新安鎮交界
  魚塲口鎮縣東北一百三十里
  南門市      化龍橋市
  廟後市
  右安東縣
  三義鎮桃源縣東三十里舊名三?鎮明置巡司今因之
  白洋河鎮縣北六十里商民輻輳鎮有市橋與宿遷縣分界橋東桃源縣橋西宿遷縣舊有巡司
  國朝順治中設遊擊駐防今裁
  崔鎮縣西三十里  張四沖鎮縣東二十里河北鎮縣北二里即重興集
  赤鯉湖鎮縣北八十里  丁市岡集縣西南四十里
  右桃源縣


  揚州府
  鈔關在挹江門外南連吳會北擁長淮西接濠滁東通大海天下水陸要衝有關差駐劄
  趙公渡鈔關浮橋東
  白馬廟渡南門外白馬廟前
  瓜洲渡縣南四十五里瓜洲鎮與江南鎮江相對江面十餘里唐張佑有瓜洲聞曉角詩宋王安石有船泊瓜洲詩
  安樂渡縣北五十七里一名小張家渡
  高江渡縣北六十五里路達高郵州界 右江都黄泥灘渡儀徵縣西南四里元許謙有詩
  新城渡縣東十里  花園渡縣西十里
  樸樹灣渡縣東三十里
  石人頭渡縣東四十里接江都縣界
  瓜步渡縣西南四十里接六合縣界
  建安渡縣西南宋太祖斬杜著處 右儀徵南門渡高郵州城南
  西門渡州城西門外西北通天長泗州界
  車邏渡州南十五里 白家渡州西南四十五里張公渡州西南四十里
  閔家橋渡州平柯東村 右高郵
  龍舌津興化縣東門外 南津縣南門外右興化白田渡寶應縣南門外 晏村渡縣西南七里蔣家渡縣西十五里  黎城渡縣西黎城鎮白馬渡縣西北白馬湖邊 三里渡縣北三里黄浦渡縣北黄浦鎮 右寶應
  新城渡泰州北五里 王家渡州西南十里沈家渡州西十五里 右泰州
  通泗橋江都縣治東東西跨市河其水通淮泗故名
  太平橋縣治東南跨市河 文津橋府學東跨市河
  止馬橋東門外明武宗南巡百官至此下馬因名鈔關浮橋新城挹江門外戶部分司前
  九龍橋縣南三里官河東岸
  揚子橋縣南十五里自古為戰守要地唐開元以後為沙洲所隔齊澣開伊婁河於揚子橋南遂為往來通津今運舟西自儀徵南自瓜洲至此合而北蓋總會之所也
  紅橋北門外翼以朱欄岸多荷花為郡人遊觀之地
  小市橋在北水關俗名宵市橋相傳隋焬帝時於此開夜市故名   法海橋法海寺前
  槐家橋縣北十五里跨槐家河唐末楊行密張神劍屯兵處
  大橋縣東五十里一名帶橋
  右江都縣
  天寧橋甘泉縣北門外天寧寺前
  惠政橋縣北邵伯鎮舊傳謝安以政惠民故名寶公橋邵伯鎮南  通湖橋在邵伯鎮
  鳳凰橋      壁虎橋
  右甘泉縣
  望江橋儀徵縣治南跨裏河即今鼓樓橋
  通濟橋縣東即東關浮橋 坡橋縣東南十里澄江橋縣東南俗呼天寧橋
  仁夀橋縣南跨外河 清江牐橋縣南跨運河飛虹橋縣南三里三壩東
  何家港橋縣東南二十里明嘉靖中建石梁為瓜
  洲京口通衢    龍門橋縣南十二里胥浦橋縣西十里相傳伍子胥入吳渡江處右儀徵縣
  安定橋高郵州治西南舊名南濯衣橋
  通濟橋安定橋北舊名北濯衣橋
  澄清橋州治東
  多寶樓橋州北門外商賈輻輳之所
  新橋州南門外跨濠河
  稅務橋古名遐觀橋在稅務局前宋嘉定年建通湖橋在州新河堤
  吳家橋州城西南三十里太師港口
  三星汪橋州東南十五里俗名三仙灣橋州志云每年除夜有仙人作左絞稻草篐纒於橋樁上篐之高下其年之水必如之不差分寸居人相約於除夜往候一無所見至曉視之而篐已在樁上矣其相接處無痕跡人雖極力效之終不能成亦一異也
  高橋州東四里白塔河
  右高郵州
  中和橋興化縣治西南即八字橋相近為永福橋東來之水自此支而北中和永福兩橋跨之參差如八字然
  文林橋縣西南跨市河
  羅漢橋縣西寶嚴寺前
  豐樂橋縣西河口鎮與高郵州分界
  萬善橋在勝湖里龍珠禪院前
  右興化縣
  嘉定橋寶應縣治跨市河舊名孝仙橋宋嘉定中重建改今名
  廣惠橋縣治西南跨市河俗呼為新橋
  瑞芝橋縣東門内宋元豐三年建產芝五莖因名通海橋縣北門外舊名遺愛橋
  五里橋縣南五里汜光湖口
  汜光橋南四十里氾光湖上
  潘家大橋在瓦溝溪
  右寶應縣
  太和橋泰州治東南一名州橋跨市河宋紹興中建
  樂真橋州治南宋淳熙十二年建嘉定七年重建豐利橋城南水關上舊名暮春橋宋淳熙三年建泰寧橋州治南宋淳熙中建跨中市河
  谿光橋市河東   鳳凰橋州治東跨長堤經武橋州治西南跨西市河宋嘉定中建
  濟川橋南門外一名高橋跨運鹽河為如臯通州孔道明正統間建
  虀湯橋州北三里相傳宋太祖至州民有獻虀湯者飲而甘之因以名橋 朝宗橋州北西溪鎮右泰州
  瓜洲鎮江都縣南四十里有巡司揚子江中沙磧也沙漸漲出狀如瓜字接揚子渡口民居其上自唐開元以來漸為南北襟?之處明嘉靖間以倭警築城設守備等員
  國朝設瓜洲水營參將西接儀徵東接三江口四面防
  守
  萬夀鎮縣東四十里
  上官鎮縣西北六十里上官橋有巡司
  宜陵鎮縣東北六十里地勢高阜居民稠密自灣頭達泰州之通道也 大橋鎮縣東五十里右江都縣
  邵伯鎮甘泉縣北四十五里官河東岸商民輻輳帆檣雲集明初置巡司又置邵伯遞運於此今因之
  大儀鎮縣西七十里接天長縣界宋紹興四年韓世忠於此勒五陣設伏兵二十餘所大敗金人世謂大儀之捷為中興武功第一蓋其地也
  右甘泉縣
  新城鎮儀徵縣東十里運河所經商民凑集之地石人頭鎮縣東四十里 瓜步鎮縣西五十里何家溝鎮縣東南二十五里
  右儀徵縣
  三垜鎮高郵州東四十里建炎中岳飛屯軍於此以禦金兵三戰三捷其地有三垜橋跨山陽河車邏鎮州南十五里
  北阿鎮州西北八十里接寶應縣界晉僑置幽州於此
  張家溝鎮州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裁
  界首鎮州北六十里接寶應縣界
  樊?鎮州東南六十里接江都泰州界
  時堡鎮州東北百二十里有巡司
  右高郵州
  陵亭鎮興化縣南三十五里唐大順初朱全忠將龎師古攻下天長高郵引兵深入與賊將孫儒戰
  於陵亭即此    長安鎮縣北三十五里芙蓉鎮縣東北三十五里
  安豐鎮縣東北六十里明置巡司今因之
  右興化縣
  射陽鎮寶應縣東四十里本縣故城臨湖周遭百餘里古射陂地
  槐樓鎮縣南二十里運河堤上有巡司
  瓦甸鎮縣南三十里 汜水鎮縣南四十里衡陽鎮縣西南百二十里有巡司
  黎城鎮縣西九十里 黄浦鎮縣北二十里右寶應縣
  姜堰鎮泰州東四十五里臨運鹽河
  海安鎮州東一百二十里唐置海安縣後廢為鎮居如臯泰州之中東可以控禦狼山通州西可以捍衛揚州明置巡司今因之
  斗門鎮州南三十里接江都界宋淮南轉運副使吳遵路置斗門以資蓄洩因以名鎮
  港口鎮州東北十八里北濱運河
  寧鄉鎮州東北六十里隋置寧鄉縣後改為鎮明設巡司今因之
  西溪鎮州東北百二十里商賈萃聚之地宋有西溪鹽倉天聖中范仲淹監西溪倉即此明設巡司今因之
  右泰州


  徐州府【無關】
  呂梁渡      喬家渡
  末直渡 右銅山
  冀門渡蕭縣西北十里 曲里渡縣西北三十里東鎮渡縣西北五十里
  朱珊渡縣西北二十里 右蕭縣
  沂河渡邳州西北一里 泗水渡州南二里武河渡州西南六里  龍化渡州北三十五里張村渡州北七十里 右邳州
  皇華渡宿遷縣治西南一里
  新路口渡縣西一里  小河口渡縣南十里直河渡縣南十里 右宿遷
  廟灣渡睢寧縣西北二里睢水南北之衝
  麻墩渡縣北三十里 右睢寧
  東門橋府東門内洩城中積水出東南隅水門入支河
  荆山口石橋在銅山縣城東北二十里山前有河甚廣下多亂石舊有橋跨其上為南北通衢後圮里人張膽捐二萬六千金壘石為長橋數里人甚便之
  柳泉橋縣東北鳳凰山下 九里溝橋縣寒山堰上
  楚溝橋縣南十五里    永濟橋在呂梁下洪黄家橋在呂梁上洪
  右銅山縣
  永固橋蕭縣南永固山下一名董大橋
  廟橋縣東南妙嶠山西 天門橋縣東南天門山萇池橋縣東南白土山北俗名響水橋
  桃山橋縣東南桃山 陶墟橋縣東南黄桑谷南周朣橋縣東南龍泉山下 錦川橋縣西南紅亭鄉仙臺橋縣北五里三仙臺下
  吉安橋縣西北趙家圈
  右蕭縣
  鞏濟橋碭山縣東門外 五王鋪橋縣東三十五里狐父橋縣南三十五里史記曹參破秦軍取碭狐父即此
  右碭山縣
  天津橋豐縣北門内  白洋橋南門外一里
  泡橋縣東七里    龍霧橋縣東北五里
  嵐橋在嵐山前    人鞏橋縣北二十里大聖橋縣東北四十里
  右豐縣
  飛雲橋沛縣南門外相傳為思漢祖歌大風建河水經其下入泗水為往來津要鴻溝橋縣東十里沙河橋縣之沙河渡  震遠橋縣東夏鎮右沛縣
  玉虹橋邳州東北一里舊名沂水橋
  黄家溝橋州東北十里 溜溝橋州東二十里洪河橋州東南三十里
  步雲橋州西北四十里一名五丈橋
  高橋州西北三十五里 横溝橋州西北一百里履坦橋州北二十里
  營河橋州北九十里伽口集東
  登龍橋州北一百二十里舊名石橋
  薑石橋州北一百二十里地石如薑
  右邳州
  朝陽橋宿遷縣南三里 上口橋縣南十里迎恩橋縣西四里
  廣濟橋宿遷舊縣北一里 拱宸橋縣北四里管坊湖橋縣北四十里其地廣袤可十里北極青齊南通吳楚往來輪蹄不絶伏秋淫雨泥淖難行萬歷丙申知縣何東鳳甃石建橋自為記
  坡石橋縣北圍田湖
  右宿遷縣
  通濟橋睢寧縣北關外 余家橋縣東二里白龍橋縣南二里   呂公橋縣南二十里戚家橋縣南二十五里 邵公橋縣南十五里右睢寧縣
  卞塘鎮在銅山縣東昌化鄉以近卞塘湖故名九域志彭城縣有卞塘呂梁二鎮府志為卞塘集呂梁鎮府志為呂梁集有巡司
  右銅山縣
  永固鎮蕭縣東南二十里 永寧鎮縣西三十里安民鎮一名東鎮縣西四十里
  趙家圈縣西北六十里大河北岸津要處明設巡司
  國朝兼設蕭營守備駐防康熙三十年巡司移駐張山
  店
  右蕭縣
  西鎮店碭山縣東五十里有公館
  南鎮集縣南十八里  北鎮集縣西北十五里王達店縣西三十五里 雙溝集縣東北十五里毛城集縣東三十里
  右碭山縣
  艾村集豐縣東南十五里今名杏花集又午溝集在縣南五十里西即碭山界朱温生長于此今沒於河
  華山集縣東南三十里 棠林集縣南二十里苖城集縣西南二十里 忽城集縣北三十里司馬集縣西北三十五里相傳有浮陽侯司馬耀封此
  右豐縣
  夏鎮沛縣東北四十里新河西岸北即滕縣界有管界分司及泗亭驛明萬歷十六年築夏鎮城沙河鎮縣西北六十里有公館
  戚山集縣西南三十里有公館
  右沛縣
  直河鎮邳州東南六十里明初置直河驛嘉靖中改置巡司今因之
  新安鎮州西六十里濱河接睢寧界明初置新安驛嘉靖中改置巡司今因之 余行鎮州北八十里泇口鎮州西北九十里接山東嶧縣界
  源雀鎮州東北金史保大中棄山東地惟戍守邳州源雀鎮蓋其地當山東衝要也
  右邳州
  劉馬莊宿遷縣北一百二十里一名劉家莊有巡司
  邵店鎮縣東北五十里 小河口鎮縣東南十里白洋河鎮縣東南四十里與桃源接界
  脫車頭鎮縣西北四十里  司吾鎮縣北六十里
  歸仁集縣東南      仰化集縣東二十里右宿遷縣
  高作鎮睢寧縣東十五里
  子仙鎮縣西南三十里 廟灣鎮縣西北二里新安鎮縣西北五十里有巡司
  木社鎮縣北五十里接州界
  沙家集縣東三十里舊有行署今無存
  興隆集縣北四十里  沙坊集縣東北三十里楓山集縣東北四十里
  右睢寧縣


  太倉州
  張涇關在州南三里又半涇關在州東三里吳塘關在州西三里古城關在州北三里舊志元時四關俱屬水軍都萬戶府明初屬太倉衛俱分撥官軍掌守後水道湮塞半涇等三關皆廢唯存張涇一關
  張涇渡太倉南關
  施翹河渡崇明至太倉七丫港海面四十里合浜渡崇明縣西平洋沙
  界浜渡寶山縣與上海分界
  海門第一橋太倉州東水關内即周涇橋
  武陵橋鎮海衛前舊名惠安橋
  安福橋州城内俗名三洞橋太倉陳門二塘之水至此交會東出海門第一橋以入海
  稅務橋武陵橋西
  陳門橋州城内西南跨陳門涇上一名鎮民橋元
  至順中建     上岡橋在雙鳳鎮鹽鐵塘義興橋州東北沙頭鎮跨七浦塘
  木魚橋州城南門外普濟寺前一名晉寧橋跨張涇元袁華宅在其側
  右太倉州
  湖川塘橋在鎮洋縣治 楊林塘橋
  集福橋在鶴王市跨楊林塘
  右鎮洋縣
  五龍橋崇明縣城東五里夀安寺前
  青龍港橋縣東南平洋沙
  阜安橋城西四十里東阜平安兩沙交界
  外津橋城西三里天妃宫前
  欄杆橋縣南沙城南四里
  大通橋東北門外跨施翹渡
  王丙橋縣東北近享沙
  萬安石橋城西二十二里周神廟鎮
  右崇明縣
  登龍橋嘉定縣治前宋淳祐五年建
  賓興橋縣治南文廟前宋淳祐中建明天順中易以石更名青雲橋
  永昌橋晏海門内明萬歷中建
  拱星橋縣治東北圓通寺西嘉定中建
  香花橋城外護國寺前梁天監間建明萬歷三年重建石橋
  嚴泗橋縣西南二十六里跨安亭浦上與崑山青
  浦接界      仙槎橋在南翔鎮
  虬橋縣西南黄渡鎮跨吳淞江
  六和橋縣西北外岡鎮元泰定中建
  公塘橋縣北出劉河界
  右嘉定縣
  月浦橋寶山縣治東月浦鎮元虞集泊舟玩月於此
  海音橋縣西吳淞所西舊名丁家橋
  張建浜橋縣南   香花橋在廣福鎮
  右寶山縣
  雙鳳鎮太倉州北二十四里相傳晉成帝時耕者斵土皆五色中有石函函二龜化為雙鳳而去故以名鄉鎮亦因之居民稠密地多名跡又名雙林因支道林得名
  沙頭鎮州東北三十六里明時為州第一都會璜涇鎮州東北六十里近鎮有涇涇中有石如璜富人欲取為假山不能起是山根也明成化間剏鎮塗松市州東北三十五里傍七浦塘舊為塗松鎮宋元豐間去鎮為市偽吳張士誠嘗築城營兵於此今圮
  諸涇市州東十里
  甘草市州東七十里舊名甘樹又名甘林東臨大洋洪武七年置巡司今因之
  右太倉州
  茜涇鎮鎮洋縣距州東五十里舊出茜草故名即宋楊林寨吳元年改置巡司又置稅課局今革新安鎮距州東北三十六里舊名陸公市與嘉定分界
  右鎮洋縣
  楊家河鎮崇明縣東八里 新鎮縣西北三十三里平安鎮縣西東阜沙 新開河鎮縣東仙景沙右崇明縣
  南翔鎮嘉定縣南二十四里郡志崑山臨江鄉掘地得石徑丈嘗有二鶴飛集其上久之鶴去忽有詩云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遺跡在名基因建南翔寺即以名鎮明置巡司今如故
  外岡鎮縣西十二里為水陸要衝
  葛隆鎮縣西北二十里鹽鐵塘西與太倉州分界明成化中知縣吳哲剏建亦名吳公市
  右嘉定縣
  羅店鎮寶山縣西北三十六里至元間里人羅昇所剏故名比閭殷富?市之盛幾與南翔相埓江灣鎮縣南二十七里其水自吳淞江屈曲入虬江故名宋紹興中韓世忠以中軍駐江灣即其地淳祐九年又置江灣忠節水軍寨元置巡司明因之今裁
  高橋鎮縣東南四十里清浦港之尾南連上海界東北至海西瀕吳淞江
  大塲鎮縣西南三十六里宋嘗置鹽塲於此月浦鎮縣西北十二里因水而名明設顧涇巡司於此
  右寶山縣


  海州
  北關在海州北五里或云南宋時築此據險戍守紹興末魏勝敗金人於北關是也
  恬風渡海州舊名黑風口後改今名有碑云舟中人衆休争渡海上風高且暫停
  石湫渡州南二十里
  大漣河渡海州新壩之上
  伊鎮渡州東南九十里
  莞瀆渡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龍苴河渡右海州小河口渡贛榆縣南五十里 青口渡縣南十里龍王廟渡縣北二十里 右贛榆
  陳村渡沭陽縣西北七里
  水口渡縣北八里 右沭陽
  虎西橋海州西門外
  沙壩橋州城西二里跨薔薇河
  洪門橋州城北里許海潮上逆河水下注之處小伊河橋州東南六十里 下坊橋州南五十里青伊橋州西南九十里  九洪橋在石湫鎮板浦鎮橋州東南四十里
  右海州
  紫陽橋贛榆縣西門外一里通玉帶河
  會潮橋縣北十五里舊名大石橋
  石羊橋城北五十里  旦頭橋縣北七十里潮河橋縣北三十五里 青口橋縣南十二里范家口橋縣南三十里 唐生口橋縣南二十里小河口橋縣南五十里 浦北橋縣南六十里柘汪橋縣城北五十里
  右贛榆縣
  文峰橋沭陽縣南門外 迎恩橋縣東里許來春橋縣東十五里
  朝宗橋縣東八十里以東近大湖衆水所歸故名窰溝橋縣北二里   桑墟橋縣北四十里蛤蜊溝橋縣西四十里隂平鎮西里許
  右沭陽縣
  新壩鎮海州南四十里 大伊鎮去新壩五十里板浦鎮州東南四十里商賈輻輳之所
  莞瀆鎮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房山鎮州西南六十里其南為濫泥洪鎮
  駝峰鎮州西六十里  博望鎮去駝峰三十里赤岸鎮州西一百五十里接郯城縣界
  右海州
  青口鎮贛榆縣東南十里水陸衝要市?叢集小沙河鎮縣南十里
  大沙河鎮縣南五十里枕岡帶河工賈凑集臨洪鎮縣南六十里舊有巡司今裁
  蠻子灣鎮縣南六十五里
  中岡站鎮縣北二十里舊設遞運所今革
  班里莊鎮縣西南四十里 青墩鎮縣西十八里荻水口鎮縣東北七十里與山東安東衛接界五代漢乾祐二年密州刺史王萬敢擊南唐荻水鎮大掠而還即此明初通海運築土城設主事一員永樂中改設巡司又有遞運所今遞運所裁巡司如故
  右贛榆縣
  新安鎮在沭陽縣去州大伊鎮六十里接安東縣界
  劉莊鎮縣東四十里一名柳莊為往來孔道興龍鎮縣東六十里  黄軍營鎮縣南七里鴻溝鎮縣西南十里  渠頭鎮縣北十五里隂平鎮縣西北四十里舊為縣改鎮
  王家莊鎮縣西北七里 北下鎮縣西北十里下埠集縣東九十里人稠貨聚
  右沭陽縣


  通州【無關】
  平濟橋在通州治前宋太平興國中建正統間郡人陳敏構亭其上萬歷四年易以石康熙九年重建
  中正橋州治東唐總章二年建
  文武橋州治東南近儒學與守禦所故名
  文津橋州治東南一名泮宫橋
  龍津橋州東門外一名龍王廟橋正統間以木為之成化間易以石  端平橋西門外洪武初建衆安橋望江樓外萬歷中重建
  魚骨橋州東餘中塲相傳以魚骨為之
  通濟橋在白蒲鎮落成之日龍現於河又名見龍橋
  右通州
  宣化橋如臯縣治南舊名牐橋以木為之今易以石
  通江橋縣治東跨市河 通濟橋東四十里丁堰鎮
  登津橋縣東六十里白蒲鎮
  ?陵橋縣西三里   鎮安橋縣西南二十里仁和橋縣東九十里馬塘塲
  惠民橋縣北西塲鎮  豐利橋縣東北豐利塲右如臯縣
  朝陽橋泰興縣東門内
  飛虹橋縣城東南隅為十二景之一
  文明橋縣南門外一名望江橋
  通江橋縣西門外
  周家橋縣城西三十里舊漕米兌軍處
  熙春橋縣西北口岸鎮 永豐橋在黄橋鎮右泰興縣
  狼山鎮通州南十五里明嘉靖中以倭警設參將府後改設副總兵
  國朝順治十七年改設總兵官建中左右三營各設遊擊守備等員駐城防守而以狼山為控扼之所有水營署在狼山東當孔道
  白蒲鎮州西北六十里接如臯縣界宋紹興四年以金兵蹂踐淮南詔毁通州白蒲堰等務令不通敵騎即此
  石港鎮州東北七十里明洪武初置巡司嘉靖中置寨今裁州舊志有利和鎮在州東五十里今湮於江
  右通州
  丁堰鎮如臯縣東四十里明嘉靖中倭賊嘗犯此石莊鎮縣南六十里有巡司
  西塲鎮縣北三十里有巡司
  掘港鎮縣東百三十里其東有掘港營去海岸五十里明嘉靖中設東西二營以守備駐防今因之右如臯縣
  口岸鎮泰興縣西北四十五里即故柴墟鎮宋建炎三年岳飛駐泰州以無險可恃退保柴墟鎮即此明置巡司今因之
  黄橋鎮縣東四十里即宋永豐鎮嘉靖中官軍敗倭於此有巡司
  曹童橋鎮縣東三十里有印莊巡司
  馬橋鎮縣西二十里 三?鎮縣西二十五里馬店鎮縣西北二十里又嘶馬鎮在縣西北六十里接江都界
  右泰興縣


  江南通志卷二十六<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1: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泗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七.輿地志
  關津【三】橋梁鎮市附 【安徽寧池太廬六府】
  安慶府
  集賢關在懷寧縣北十八里集賢嶺上連山迤邐至此險狹防禦憑焉
  北硤關桐城縣北四十里以北硤山而名有巡司即古南硤戍宋之北硤鎮也
  龍井關潛山縣東四十里地名西堡懸崖瀑布最奇勝
  駕霧關在潛山縣西駕霧山下
  大關潛山縣西四十里地名籠口又西十里有小關地名茅嶺
  石門渡懷寧縣石門湖中
  新河口渡城東五里
  宜城渡康濟門外大江之滸江南北所由通也山口渡去皖口水落渡里許夏秋水溢小舸泝浪至郡十五里 右懷寧
  練潭渡桐城縣南六十里
  烏金渡縣東一百一十里
  梅渚渡縣東九十里 右桐城
  青山渡潛山縣南三十里地名車輞坂
  袁家渡縣西六十里 西河渡縣西一里
  古角渡縣東五里 右潛山
  花橋渡太湖縣北門外為驛使往來孔道
  銀杏渡縣南十里通望江
  潦水灘渡縣北十五里通英江 右太湖
  竹墩渡宿松縣南四十里通洿池鎮地阻長河春冬流細一葦可航夏秋水泛成湖約廣七里洿池渡縣南六十里鎮前白荆青草諸湖相接夏秋抵新溝約三十餘里
  赤岡渡去縣三十二里
  長港渡縣東六十五里 右宿松
  武昌渡望江縣東北三十里
  鴉灘渡縣北四十里 黄家渡縣東二里
  葛家渡縣東北二里
  右望江
  大新橋懷寧縣治西石門漳港兩湖之水由此達江
  野螺橋縣治東自皖達 京師之孔道
  同安橋縣治西有前後二橋清塘水由此入江石門橋縣西十五里石門湖中
  寒塘泊橋縣西淥水鄉
  雙城寺橋縣西北大豐鄉
  白石橋縣西麻塘湖水出此
  高河埠橋縣西北欽化鄉
  官豸橋在皖口為郡西孔道
  右懷寧縣
  桐溪橋桐城縣東門外數十步為 京省通津
  國朝康熙中重修更名曰子來橋
  七星橋縣西一里靈泉寺前
  下梨橋縣北三十里 黄公橋縣東三十里孔城橋縣東三十里 楊樹灣橋縣東五十里萬安橋縣東南八十里
  黄華橋縣東南一百里
  渡仙橋在浮山
  鳳凰橋縣南一百里石牌界
  義津橋縣南七十里 太平橋縣南三十里同心橋去縣百二十里
  右桐城縣
  裴家溝橋潛山縣南五里
  皖公橋縣西四里
  迴龍橋縣天柱寺前漢武帝登封迴輦處
  珠琳河橋縣東十五里亂墩山下
  許家河橋縣南十五里
  旌駕橋縣西北十五里
  試心橋縣西北皖山絶頂
  破月橋縣東十里  文峰橋縣南河文峰塔下右潛山縣
  松陽橋太湖縣南五里
  臯橋縣南十里
  載陽橋縣西三里有馬路口渡在縣西一里南通望江西通宿松黄梅明萬歷間水道改從東北乃遷渡於載陽造舟為浮橋後毁重修
  黄絲橋縣北七里  倉前橋縣東三十里梨林橋縣北二十五里
  駐馬橋縣北三十里 鮓陂橋縣東四十里右太湖縣
  通濟橋宿松縣東北 黎協橋縣東一里
  惠春橋縣東三里  雙荆橋縣東五里
  通遠橋縣東三十里楓香堤中秋時夾水蕩漾多菰菱鳬雁之屬道通太湖望江懷寧
  豆溪橋縣東三十五里
  上馬橋縣東十五里支水赴河時有山漲
  捎衣橋縣東南七十里
  烏泥橋縣南十五里
  大橋縣西一里跨大河長數百步闊數丈
  鎮波橋縣西四里相傳其下有蛟以鐵牌鎮之故
  名        藕塘橋縣北一里
  萬花橋縣北十五里為往來衝要
  右宿松縣
  化龍橋望江縣南門外明萬歷四年建長一十九丈高廣俱二丈有奇崇禎十六年建關其上左兵再至屢攻不下
  躍鯉橋縣南一里以近卧氷橋得名
  蘆薪橋縣北三十里 駱駝橋縣西北三十里石橋在縣北六十里接懷寧縣界其水多源懷寧太湖邊境皆下武昌 沈冲橋縣東北二十五里右望江縣
  皖口鎮懷寜縣西十五里皖水入江之口亦名山口舊為懷寜縣治三國吳嘉禾六年使諸葛恪屯于廬江皖口陳永定三年遣將徐度將兵城南皖口皆其地
  長風鎮縣東五十里即古長風沙也明初置巡司今移郡治
  宜城鎮樅陽門外自新遷郡城東南治遂為宜城鎮
  石牌市縣西百里通潛太宿望四邑有上下二集商旅輻輳即古石牌口也宋開寶七年樊若水請用浮梁濟采石先試舟于石牌口即此
  右懷寜縣
  樅陽鎮桐城縣東南一百二十里商民萃聚置馬踏石巡司於此   孔城鎮縣東三十里練潭鎮縣南六十里接懷寧縣界以近練潭而名雙溪鎮縣東百四十里
  周潭鎮縣東百六十里
  右桐城縣
  天堂砦潛山縣西北百里天堂山下有巡司野人原縣西北十五里宋景炎二年邑人劉源屯兵於此
  右潛山縣
  白沙鎮太湖縣西北一百二十里有巡司
  小池鎮縣北四十里舊置巡司裁改置小池驛於此
  馬路口鎮縣西郭外商賈輻輳之地又西一里曰小馬路鎮
  右太湖縣
  涇江口鎮宿松縣南百二十里邑中諸水合流於此有巡司
  歸林灘鎮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江水兩分一派道其前沿流出涇江合大江舊有巡司今裁
  小孤山鎮縣東南一百四十里大江在前商賈舟楫所聚有巡司
  便民倉鎮縣東南七十里俯臨長河東通望江縣吉水鎮商旅絡繹邑南北糧倉貯此
  洿池市縣東五十里今改為鎮或曰即宋龍溪鎮以在龍湖旁故名
  右宿松縣
  楊灣鎮望江縣西南三十里舊有巡司今移駐華陽鎮
  急水鎮縣南三里商賈所聚亦名吉水鎮
  雷港鎮縣東三十里古雷水從此出明置巡檢驛丞今皆裁
  華陽鎮縣東南十五里有巡司
  香草鎮縣西三十里舊設河泊所於此尋裁右望江縣
  徽州府
  新安第一關在歙縣南五里紫陽橋上
  馬嶺關婺源縣北兩山對峙如戟當休婺之界宋初猶置戍守後裁
  佛嶺關婺源縣東十五里
  叢山關績溪縣北三十里地名永安鎮
  翬嶺關績溪縣西十五里地名太平鎮
  梅嶺關績溪縣東南三十里
  五嶺關祁門縣南百里為浮梁入縣之道
  漁梁渡歙縣城南  岑山渡縣南十五里梅口渡縣南十三里 烟村渡縣南三十里術口渡縣街口司前 右歙縣
  率口渡休寧縣南三十里
  長干傍渡在縣十六都
  霞阜渡在縣二十四都
  臨溪渡在縣二十六都
  上溪口渡縣西五十里 右休寧
  鵠溪渡婺源縣五都溪北通迴嶺達於郡
  古箭渡在縣五都  前溪渡在縣七都江灣長灘渡在縣十八都
  濟口渡在縣八都為浙閩通衢 右婺源
  來蘇渡績溪縣西宋蘇轍為令日兄軾自海南歸過縣視之故名
  漁梁歙縣南三里黄山及諸溪水會流於此陡瀉而下無復停蓄故為津梁以緩水勢前此每有蕩決市城火災立見形家謂當修復蓄水水勝則火息康熙二十六年郡紳士輸金萬餘兩甃築堅緻河西橋縣西門外宋端平初創浮橋亘五十丈榜曰慶豐元季兵燬明初架木為之弘治間甃以石易今名橋上有李白舊酒樓
  萬年橋縣北門外
  紫陽橋縣南五里長數十丈橋南沿溪築堤直達霞山
  練影橋府城外城北西南三面濱水淫霖驟漲往往漂没民居明知縣張濤伐石堤之高丈許延紆數里中壘白石為橋名曰練影護以楊柳橋左向有酒樓春日聽鶯折柳壺觴咸集於此
  武陵橋在縣三十二都
  長虹橋縣溪南凡十一洞上有亭臨溪喬木蓊鬱蒼翠染人登橋遠望儼若畫圖
  藻川橋縣西巖鎮文几山側水木明瑟魚鳥依人梵聲鈴鐸時出林杪舊名佘翁橋
  孫翁橋巖鎮後豐樂溪上石洞凡九構屋五十楹琴溪橋縣十七都一名石橋
  八柱梁縣南黄墩明萬歷間造舟為梁今仍之右歙縣
  内翰橋休寧縣西門城河上宋寶慶中内相程珌疊石架木為屋二十楹
  閔川橋縣東南三十里
  海陽橋休寧縣舊墅原名觀音橋
  屯溪橋縣東南三十五里
  藍渡橋縣西一十二里
  汶溪橋縣南二里  嚮山湖橋縣南三十里?口橋縣南三十五里通遂安
  阜通橋縣東南十五里
  斷石橋縣南鄉黟夾二水會流於此
  右休寧縣
  萬安橋婺源縣城西 萬石橋縣東十都
  衍慶橋縣東四都長田源口
  湖山橋縣東湖山為赴郡通衢
  塔橋縣北九十里葉村為迴嶺通郡路
  水西橋縣北九十里沱川為平鼻嶺通休祁路朱紫橋去縣一百里為浙嶺通郡路
  横槎橋縣西西鄉諸水並會横槎自?口抵縣花橋縣西四十三都上有花亭
  洋潭橋縣西符溪里徽饒通道
  右婺源縣
  胥溪橋祁門縣北十里胥嶺舊名五馬橋
  柏溪橋縣北三十里 錦溪橋縣東仰村
  華橋縣東十里上翼以亭
  雙溪口橋縣西十四都
  桃源橋祁門縣仙桂鄉上構亭二十間
  梓溪橋縣西良禾嶺下
  祁嶺橋縣南祁嶺
  右祁門縣
  戊巳橋黟縣治北宋淳熙中建
  東溪橋縣治東宋慶元間建
  靄江橋縣東四十里
  駟馬橋縣北三十里宋盧諫議故居相近
  魚亭橋縣東南三十五里
  乳川橋縣東界首鋪 横江橋縣南五里
  景星橋縣西北十五里
  右黟縣
  南關橋績溪縣南門外橋下有倒流朝縣水約九步諺曰九步流東水是也
  綠楊橋縣東南二里
  永濟橋縣東北十里巖南麓長十有四丈
  從安橋去縣十里巖北麓長十有四丈
  石痕橋縣東三十五里元至正十年建有亭二十餘楹
  德安橋縣東鄉元大德中建
  臨溪橋縣西南二十五里
  曹渡橋縣南十里長八十六尺
  右績溪縣
  街口鎮歙縣東南一百里東至淳安縣八十里即新安江所經有巡司 新館鎮縣東三十里巖寺鎮縣西二十五里宋時置官榷酒明初置稅課局兼置巖寺巡司後裁
  右歙縣
  屯溪鎮休寧縣東南三十里
  萬安鎮縣東南二十里
  五城鎮縣西南
  右休寧縣
  三吳鎮婺源縣東七十五里唐季黄巢寇亂兵馬使汪道安等守婺源次子濆分戍於此
  高砂鎮縣西南三十里元置高砂稅務於此右婺源縣
  閃上鎮祁門縣南九十里
  柏溪鎮縣北三十里 到湖鎮縣南一百里右祁門縣
  廟口鎮黟縣西二十里
  魚亭鎮縣東南三十五里
  右黟縣
  河東市績溪縣東一里
  華隂鎮縣南三里  龍塘鎮縣南十五里臨溪市縣南二十里 鎮頭縣西北三十里
  右績溪縣


  寧國府
  千秋關在寧國縣東一百三十里千秋嶺上路通於潛縣阮村天目志亦載之
  董嶺關縣東少南八十里通孝豐廣德二界長洪關縣東三十里通廣德上冲
  唐舍關縣東南一百里路通孝豐上梅西溪豪塹關一名豪阡關縣東南一百二十里通於潛天目山
  馬頭嶺關縣南一百三十里路通昌化縣界分水嶺關縣西南八十里西坑山上路通宣城華
  陽為縣要口    盤坑嶺關縣西三十里叢山關縣西南二十里籠叢山與績溪縣分界獨蛇關縣西四十五里 右寧國
  新城渡宣城縣北館驛前三?河口宛句二溪合流處
  新河渡縣北五十里塞口山渾水港為蕪關譏查
  竹木之所     句溪渡縣北三里
  青弋江渡縣西六十里與南陵縣分界右宣城于村渡南陵縣東北三十五里
  龍潭渡縣東北四十里
  染村渡縣北五十里
  章公渡縣東北十五里 右南陵
  耿姥渡涇縣西北介萬山之中為上游支流所匯由此以趨于江   馬頭渡縣北三十五里麻溪渡縣西南一百里山環水匯涇邑勝地赤灘渡縣北二十里柏山下
  江村渡縣南五里
  巖潭渡縣南十里 右涇縣
  波羅溪渡寧國縣南四里路通於潛孝豐二縣五河渡縣北十里  西潯渡縣北二十五里石口渡縣東五十里石口鎮
  桃源渡在潯潭西
  亭頭渡縣南十五里赴浙省孔道 右寧國松巖渡太平縣南三里即夏家渡
  龍門渡縣西北五十里舊名何家渡
  安仁渡縣西五十里水源出黄山曲折亂流舊有十六渡今不存   東溪渡縣朝宗門下穰溪渡縣西六十里即陳村渡水出黄山至安仁渡口合舒水東北流 右太平
  鳳凰橋宣城縣東泰和門外跨宛溪長三十丈廣
  二丈六尺     李公橋縣東十里
  濟川橋陽德門外跨宛溪上曰鳳凰下曰濟川皆隋開皇中建李白詩雙橋落彩虹即指此也惠濟橋縣東八里跨東溪長四十丈廣二丈五尺
  高四丈五尺    通津橋在通津渡
  飛橋一名引虹橋縣東南栢梘山下飛流界道跨岫為梁宋淳熙中建明萬歷中改建構亭其上凡七楹
  浮橋城北百有十里為水陸津要與當塗縣分界沙河橋縣南十五里與新安橋皆跨張家湖水新安橋縣南十里  横澗橋縣南十三里鳳村橋縣南二十五里
  寒亭橋縣西四十里 七里橋縣北七里當孔道横堽橋縣北横堽山下
  硤石橋縣北十三里硤石山下
  水碧橋縣東北水陽鎮東岸北接高淳縣界右宣城縣
  籍山橋南陵縣東一百五十步
  通濟橋縣東六百步一名青陽橋宋淳祐三年建沿墅橋縣東十五里 荻塘橋縣東二十五里降仙橋縣東南一里承天觀前
  獅子橋縣南六十步 鵝嶺橋縣南二十里澄清橋縣南三十里 揚干橋縣南四十里上港橋縣西五里  後港橋縣西北一里黌塘橋縣西二里舊名西溪橋
  龍會橋縣北一里以縣西龍池縣南水龍洞二水會流於此故名   麻橋縣西北二十五里右南陵縣
  賞溪橋涇縣西五里白雲寺前舊縣治之側通靈橋縣西五里跨後山塘水
  斗門橋縣西七里楓坑水出其下
  鎮定橋縣西二十里 管林橋縣西三十五里雙澗橋縣西三十五里
  風光橋縣西北一里
  嚮山橋縣西北十里路通南陵跨新村澗水昌壩橋縣北十五里跨黄埭澗水
  殿頭橋縣北二十里跨永豐陂
  洗馬澗橋縣北三十里
  琴溪石橋縣東北二十里
  三橋縣東七里三橋相望故名
  佛子溪橋縣東二十五里
  慈坑石橋縣東四十里
  白花橋縣東四十五里
  深渡橋縣東五十里當太平鋪官道有溪自旌德流至此盤旋者三故名深渡
  石鼓橋縣東南五十里
  欽賢橋縣治南跨市河宋建
  萬壽橋縣南五里  汪陂橋縣南十里
  皇甫橋縣南三十里 藍石橋縣南三十五里花林橋縣南六十里
  鳳凰橋縣南五十里元至正間建
  右涇縣
  西津渡橋寧國縣西二里明嘉靖中建高四丈長四十丈廣二丈   通濟橋縣西四十里赤坑口橋縣西五十里跨官壩溝水
  金鳳橋縣西三十里舊名永寧橋
  泗沿橋縣西六十里 葉莊橋縣西四十里環溪大橋縣西九十里
  河瀝溪橋縣東五里
  萬家橋縣東八十里徽浙通衢千頃塘道塲坪諸水匯焉
  東山渡橋縣東五十里與石口鎮對跨昌化於潜孝豐廣德諸界溪水白石橋縣南五里
  冷渡橋縣東南九十里宋寶祐間建
  禄青橋縣東南一百一十里左青山右萬祿山故名長百尺廣二尋  西灣橋縣南二十里奚頓橋縣南五十里元建
  前鶴橋縣南八十里元建
  利市橋縣南一百里 雙溪橋縣北十里
  澄清橋縣北三十里上有亭三楹
  右寧國縣
  淳源橋旌德縣東上東門外跨徽水當闤闠往來之衝宋元豐中建舊名平政又名跨雲
  駕虹橋縣東中東門外
  隱僊橋縣治東
  惠濟橋縣東跨東溪一名楊下溪橋
  安豐橋縣南門外元至正中建
  桂枝橋縣南六里  隱龍橋縣南十里
  横鳬橋縣西十里  玉溪橋縣西十八都東固橋縣西二十里西通黄華嶺南通太平孫村橋縣西三十里 石壁橋縣北二十五里跳僊橋縣北十里鳬溪南流水口
  藁口橋縣北十里鳬溪北流出口處
  南河橋縣北三十里縣境諸水匯此
  右旌德縣
  仙源橋太平縣南門外舊名富溪橋宋紹興中建金墩橋縣南十里  迄溪橋縣南二十五里永鎮橋縣南四十里 官橋縣東十五里
  永興橋縣東二十五里
  東坑口橋縣東南箬嶺下
  衆安橋縣西北宋淳祐中建
  望仙橋縣西五里
  三思橋縣西街跨三門嶺水
  大橋縣西二十里  梅溪橋在縣東北
  八仙橋縣東鄉一溪長流獨石横亘長丈餘闊四尺厚二尺許初建時石重莫能致忽一夕移置溪上相傳為仙跡云
  右太平縣
  水陽鎮宣城縣東北七十里臨大溪上溪北與高淳縣接界有巡司戍守又兌軍倉及義倉皆置於此
  黄池鎮縣北一百一十里與當塗縣接界唐大順二年楊行密將田頵引兵邀孫儒於此有巡司戍守
  灣址鎮縣西北八十里青弋江所逕鹽艘鱗集商販輻輳
  右宣城縣
  清弋江鎮南陵縣東三十里
  鵝嶺鎮縣南二十五里鵝嶺下明置巡司今因之右南陵縣
  黄沙鎮涇縣東黄沙嶺下唐武德六年舒州總管張鎮周擊輔公祏將陳當世于猷州之黄沙即此馬頭鎮縣東北三十里下臨大溪商舟輳集於此赤灘鎮縣東北十五里
  下坊鎮縣北五里
  右涇縣
  河瀝溪鎮寧國縣東五里
  五河渡鎮縣北十里 港口鎮縣北三十里東岸鎮縣西五十里
  胡樂鎮縣西南九十里有巡司
  右寧國縣
  三溪鎮旌德縣北三十里石壁山有巡司
  廟首鎮縣南四十里 江村鎮縣南五十里右旌德縣
  宏潭鎮縣西南一百二十里有巡司
  右太平縣


  池州府
  嚴關在石埭縣北琉璃嶺
  清溪渡貴池縣城外 杜塢渡城西五里
  黄湓渡縣西九十里 右貴池
  朱家渡青陽縣北三十里
  河口渡與朱家渡相近俱臨官道 右青陽舒溪渡石埭縣南門外為一邑通津溪旁林木蓊薈多酒樓
  迎春渡縣東門外 右石埭
  江口渡東流縣城南大港
  鐵山渡縣西南二十里
  香口渡縣南六十里 石潭渡縣東四十里張家灘渡去縣三十五里
  鴈?渡縣北七十五里
  右東流
  靈芝橋貴池縣東三十五里
  興濟橋縣東南九華門外
  胭脂橋縣東南一百里近天井山
  溥濟橋通遠門外舊名濟川橋
  白沙橋縣南十里白沙鋪左
  湘潭橋縣南二百里
  山口橋縣西南五里石灰冲口
  黄澗橋縣西七里  炭埠橋縣西二十二里雁斷橋縣西四十里近蕩石湖
  虹昇橋縣西五十里 神山石堰橋縣西八十里右貴池縣
  清平橋在青陽縣舊名定星橋
  高陽橋縣東賓陽門外宋淳熙十四年邑令許介建介高陽郡人因名 洞仙橋縣東二十里補助橋縣東二里明萬歷四年重建橋北有補助亭故名舊名塔泥橋 烏潭橋縣東四十五里藍陂橋縣東十七都其港通藍陂澗故名
  黄沙橋縣東南二十五里青石山下元建跨大溪大分流嶺水及斜山竹塔諸流匯焉
  青龍橋縣東北二十里
  横澗橋縣東南四十里大分流嶺下
  社橋縣東六十里抵南陵界
  滙源橋縣西八都
  白鶴橋縣西十五里以水源自白鶴池故名化成橋即五溪橋縣西二十里五水合流于下故名宋慶元中建   柯冲橋縣北十六里塔水橋縣南三十里林口之上
  分川橋縣南四十五里小分流嶺下
  南流橋縣南六十里陵陽鎮西
  蒲塘橋縣市北舊名洄湟橋宋嘉祐中建
  烏金橋縣北十里抵貴池界
  城山橋縣北四十里
  右青陽縣
  太平橋銅陵縣治東大街即唐埠橋
  舊河橋縣西南   新河橋縣北新河口横塘橋縣東門外又一在縣東五里通順安大路順安橋縣東十五里順安鋪大街
  鳳心橋縣東十五里鳳心牐
  棲鳳橋縣東十五里
  大高橋縣東三十五里通郭嶺大道
  胡城橋縣東四十五里受鳳凰諸溪水通荻港周家橋縣南四里  横溪橋縣南三十五里黄滸橋縣東北六十五里接繁昌縣界
  通濟橋縣大通鎮
  右銅陵縣
  義興橋石埭縣西一里
  千秋橋縣南十五里
  洪口橋縣西五里為徽寧通衢
  大溪橋縣西四十里一名迎春橋
  楊潭橋縣西南一百五十里鷹科巖下為徽池通衢
  政通橋縣北十五里舊名夾溪橋後更為通遠橋皆為溪漲衝圮
  國朝順治二年重建
  望仙橋東門外跨後溪
  永豐橋縣東三十里
  右石埭縣
  廣濟橋建德縣南門外跨茹蘭溪宋開禧中建撃壤橋縣南二里跨堯城溪
  納履橋縣南二十五里
  官田橋縣南五十里 龍口橋縣南八十五里昭潭橋縣南百里  祥林橋縣南一百二十里南溪橋縣東南四十里
  朝宗橋縣東十五里
  小陽橋縣東七里左達低嶺右達高嶺
  會川橋朝宗橋東水自寶峰山出會于朝宗故名惠政橋縣西門外跨茹蘭溪宋嘉定中建
  廣利橋縣西四十五里宋建
  龍潭橋縣東三十里 望京橋縣北門外
  杏花橋縣北四里  查册橋縣北十五里舜王橋縣北二十里歷山
  右建德縣
  建東橋東流縣東南唐豐上鄉接建德縣冷水港黄蓮橋縣東唐豐下鄉
  石橋縣東三十里有鋪
  藍橋在縣晉陽鄉 雙河橋縣晉陽鄉
  瓦壠橋縣北八都  石板橋在縣治十四都右東流縣
  池口鎮貴池縣西北五里黄龍磯上舊有巡司今裁
  清溪鎮二上清溪鎮在縣南十里下清溪鎮在縣
  東北五里     靈芝鎮縣東南三十五里齊山鎮縣南齊山下 白洋鎮縣南三十里殷家匯鎮縣西南六十里
  右貴池縣
  金山鎮青陽縣東六十里俗名黄荆塌通南陵縣吳潭鎮縣東北二十五里俗名竹木潭
  慕善鎮縣西二十五里前通五溪河
  陵陽鎮縣東南六十里接石埭界即故陵陽縣也舊置巡司今裁   銅埠鎮縣北二十里管埠鎮縣北二十五里上三鎮俱通大通河右青陽縣
  大通鎮銅陵縣西南四十里枕山面江商旅鱗集有荷葉洲以殺洶濤有羊山磯以障下臂最便泊舟重載巨艦多聚於此有巡司舊有大通驛及遞運河泊所今革
  順安鎮縣東三十里宋鎮即古義安縣舊置臨津驛久裁
  黄滸鎮縣東六十里接繁昌縣界
  城洑鎮縣北鵲頭山側即古鵲頭鎮也舊有巡司今革
  右銅陵縣
  留口鎮石埭縣西南 下村街
  横船渡      七里街
  右石埭縣
  永豐鎮建德縣南九十里有巡司
  古港鎮縣西三十五里
  葛公鎮縣東三十里
  堯城鎮縣南二里商民萃處貿販頗盛
  右建德縣
  香口鎮東流縣西南四十里宋末移望江縣治於此元初還舊治明置巡司今移于吉陽
  吉陽鎮縣北三十里有巡司
  張溪鎮縣東三十五里
  雁汊鎮縣東北八十里接懷寧縣界舊置巡司久裁
  右東流縣


  太平府
  蕪湖鈔關在蕪湖縣西濱河南岸有關差駐劄以榷商稅
  花津南渡當塗縣溪南十字圩東岸北達薛鎮丹陽南通宣廣為往來津要
  小花津渡縣南五里津係往省及徽寧徑路岸陡水漲涉濟維艱土人造石梯并置田為渡船費行
  人便之      湯家渡在縣南五里黄池縣南七十里  官陡門渡縣南三十五里烏汊港渡縣東南九十里
  采石渡縣北二十五里 右當塗
  櫓港渡蕪湖縣南十里
  石硊渡縣南三十五里
  濮家店渡縣東七里
  落蓬灣渡縣東三十里 右蕪湖
  趙家埠渡繁昌縣東南四十里
  黄墓渡縣西南四十里與黄蓋墓相近故名汪冲渡縣西二十五里
  盛家渡縣東南五十里 右繁昌
  南津橋當塗縣城南一名上浮橋跨姑孰溪采虹橋縣西南一名下浮橋跨姑孰溪
  慶成橋縣城内十字街東
  彰義橋縣東
  襄成橋縣北門外明太祖伏兵于襄成橋擒元將
  陳埜先即此    長橋在縣東南八十里留愛橋縣東南黄池鎮
  丁家橋縣東薛鎮  博望橋縣東貴遊鄉龍山橋縣南七里
  葉家橋近花津渡有五洞康熙五十八年大水衝圮雍正九年土人重建
  右當塗縣
  通津橋蕪湖縣城南大河造舟為梁以通往來即便民橋一名浮橋
  孝烈橋縣東南一里金馬門外即宋烈女詹氏投水處一名市東橋  富民橋縣西南五里太平橋縣西北一里通南北驛路
  麻浦橋縣西南十五里
  厰橋在縣西工部厰前
  獅子橋縣西二里  新橋在縣北十八里大小丁橋縣北七里 陶陽橋縣北二十里右蕪湖縣
  聚奎橋繁昌縣西城内
  百子橋縣東門外  官壩橋縣東十里
  魯興橋縣東三十里
  龍溪橋縣東南三十里隱静寺左其右為虎溪橋分界橋縣東南四十里接南陵縣界
  雙股橋西門外跨城濠
  遠德橋縣西二十五里
  黄滸橋縣西三十里黄滸鎮
  石壟橋縣西三十五里
  上峩橋縣南門外跨城濠
  横山橋縣北三十五里
  得勝橋縣北五十里荻港鎮
  泥浦橋縣東北三十里
  公孫橋縣西北四十里公孫山下
  聚春橋縣西北四十里舊縣鎮
  右繁昌縣
  采石鎮當塗縣北二十五里牛渚山上西接烏江北連建業與和州横江渡相對有巡司
  慈湖鎮縣北四十五里為宋舊鎮有公館
  黄池鎮縣南八十里宋舊鎮也鎮北為縣界跨河而南為宣城西達蕪湖東抵高淳?市相連舟車四集為縣巨鎮有公館又東十里有烏溪鎮與宣城高淳壤地相錯
  薛鎮在縣東三十里即宋薛店鎮
  青山鎮縣南三十里青山之南為宋舊鎮
  亭頭鎮縣東南四十五里
  唐溝鎮縣東南一百里
  大信鎮縣西南三十里大信河口有巡司
  右當塗縣
  河口鎮蕪湖縣西大河口舊有巡司今移于瀂港瀂港鎮縣西南十五里商旅駢集為防守要地河口巡司移治于此
  石硊鎮縣南三十五里與南陵接界晉桓彛為宣城内史蘇峻之亂出屯石硊即此
  河南市縣治南沿河東西十里闤闠相接
  山口市縣南十五里為驛遞孔道多旅店
  二十里市縣南驛遞往來與山口同
  右蕪湖縣
  荻港鎮繁昌縣西北五十里有巡司把總戍守峩山市縣南關外金峩山下
  舊縣鎮縣西北四十里
  黄滸鎮縣西南三十里即宋黄火鎮
  三山鎮縣東北三十里濱江有公館有巡司峩橋鎮縣東北三十里明初嘗置繁昌河泊所於此
  新林市縣東南三十里有公館
  右繁昌縣


  廬州府
  廬鎮關在合肥縣西南百餘里接舒城縣界冷水關廬江縣西三十里兩山夾道如門相傳三國曹魏設隘於此今有巡司戍守
  東關巢縣東南濡須山麓濡須水所經也
  陡巖關巢縣東北三十里一名斗陽關為滁和通道兩山陡峻中開一逕登者甚艱昔人於此置關又名陡陽關
  淮浦渡合肥縣治水西門外
  中派河渡去城三里 右合肥
  沙河渡舒城縣   桃溪渡
  龍津渡
  右舒城
  柴埠渡廬江縣南十五里
  馬頭口渡縣東北六十里
  梅林渡縣東南五十里
  三河渡縣東北六十里 右廬江
  沙江口渡無為州東南二十五里
  鐵猫河渡州東北四十里
  廬江渡州西北五十里
  永安河渡州南四十里
  張溪渡州南四十五里 右無為州
  東口渡巢縣南便民倉前
  羅家渡在柘皋河口
  柳家渡縣西南晏公廟前今移陸家嘴
  桐陽河渡
  徐家渡
  右巢縣
  鎮淮橋合肥縣城内鎮淮樓北一名市橋
  飛騎橋城内即孫權為張遼所襲乘馬越渡處舊名西津橋一名逍遥橋
  淝寧橋縣西關外
  歲豐橋城内教弩臺前一名九獅橋
  通津橋縣大東門外一名牐橋
  靈觀橋縣東時雍門外
  唐陽橋縣東四十里 石塘橋縣東七十里西豐橋縣西七十里
  通濟橋縣東四十里店埠鎮
  馬埠橋縣西九十里
  派河橋縣西四十里派河鎮
  太平橋縣北二十里
  雙港橋縣南九十里三河鎮
  圓疃橋縣北六十里
  永安橋縣西四十里下有巨巖其水獨西注蓋即宋之永安鎮也一名城西橋
  新建橋縣北八十里
  麻埠橋縣北一百三十里通定遠官路
  右合肥縣
  魚市橋廬江縣治東南一名鐘樓橋
  臨仙橋縣東門外初以木為之明宣德中易以石沙溪橋縣南十五里有上下二橋相去五六里許繡溪橋縣西岡外俗名劉家橋
  金牛橋縣西北四十五里長五十丈
  昇仙橋縣南門外  羅昌橋縣南四十里重錦橋縣大西門外 九里澗橋縣西九里洪關橋縣西二十里 三澗橋縣西四十里羅家埠橋縣北二十五里
  銅關橋縣北三十五里
  青山橋縣東北六十里
  右廬江縣
  望湖橋舒城縣治東首
  南舒橋縣南即周瑜橋
  南清橋縣治南   梅心橋縣南梅心驛春秋橋縣南春秋山下
  桃城橋縣北桃城鎮
  右舒城縣
  鬭錦橋無為州南門内以錦繡溪水與衆流會故名
  迴龍橋州儒學西以溪水迴旋得名
  東津橋州大東門外 九華橋州南門外
  花林橋州東北倉埠門外
  李師橋州西十五里 横步橋州西北一十五里張隂橋州西北十二里
  新嶺橋州西北十五里
  石澗橋州北三十里 峽山橋州北四十里黄姑橋州西南九十五里
  開成橋州西南五十里
  右無為州
  浮橋巢縣城南跨大河明初嘗榷往來商稅於此玉蘭橋縣西北六十里柘皋街
  孔臺橋縣西北五十里俗名孔探橋
  尉子橋縣北黄山東十里宋紹興中營州觀察使姚興與金拒戰死於此
  珍珠橋縣東門外  抱書橋縣東五里
  雙橋縣西十里   鳳舒橋縣南四十五里高林橋縣南六十里 荷葉澗橋縣西南八十里通駟橋縣北門外  紫微橋北七里
  右巢縣
  三河鎮合肥縣南九十里外環兩岸中峙三洲而三水貫於其間故曰三河
  清水鎮縣北一百里宋開禧中以濠州陷嘗移治於此
  石梁鎮縣東一百二十里接巢縣界有巡司店埠鎮縣東四十里宋紹興十一年楊沂中拒金於店埠乘勝復廬州即其地
  青陽鎮縣南六十里 長城鎮縣西九十里右合肥縣
  金牛鎮廬江縣西北四十五里金牛山下即故金牛城
  黄屯市鎮縣東南六十里相傳黄巢屯兵於此沙溪市鎮縣南十五里
  羅昌市鎮縣南五十里
  盛家橋鎮縣東北五十里
  右廬江縣
  牧馬市鎮舒城縣西三十里即故周瑜城
  上陽鎮縣東二十五里
  九井鎮縣西四十五里
  桃城鎮縣北三十里
  右舒城縣
  黄落河鎮無為州東北三十五里有巡司其西有黄落河倉每歲交兌軍糧於此地
  鶴毛河鎮州南七十里
  土橋河鎮州西南一百二十里有巡司
  襄安鎮州東南五十餘里
  峽山鎮州北四十里
  泥汊河鎮州南四十里有巡司
  右無為州
  柘皋鎮巢縣西北六十里
  桐陽鎮縣西五十里
  呂婆店市縣南十里人烟輳集有秀山鋪通無為州驛路
  十字河鎮縣南七十里
  下閣鎮縣西北三十里
  右巢縣


  江南通志卷二十七<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江南通志>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253

主题

1576

回帖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1619
QQ
 楼主| 发表于 2024-2-20 21:05: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志》卷二十八.與地志
  關津【四】橋梁鎮市附 【鳳潁二府滁和廣六泗五州】
  鳳陽府
  臨淮關在臨淮縣北臨淮門外榷課之所
  正陽關壽州西南亦榷課之所一名東正陽與潁上縣之西正陽夾淮相對
  長淮渡鳳陽縣西北 磨河口渡縣北
  十里程渡縣北   蚌埠渡縣西北 右鳳陽淮河南岸渡臨淮縣臨淮門外
  小溪渡縣東北五十里  右臨淮
  淮河渡懷遠縣城南 渦河渡縣城北
  洛河渡縣南六十里 淝河渡縣東北二十里□河渡縣西四十五里天河渡縣東十二里右懷遠
  洛水渡定遠縣西九十里
  三汊口渡縣東五十五里
  下石閣渡縣東南五十里 右定遠
  下蔡渡壽州北三十里
  瓦埠渡州東南六十里
  官橋渡州東八十里 右壽州
  鳳陽橋鳳陽縣洪武門外
  大通橋縣東南十里
  九虹橋縣東十五里接臨淮縣界橋有九梁故名金水橋縣城東南角通水關
  獨山橋縣東五里  昇子橋縣北二十里西湖橋縣北十二里 七里橋縣西北四十里關城橋縣北五十里 東湖橋縣北十里
  徐家橋縣西南三十里
  右鳳陽縣
  昇仙橋臨淮縣清流門内
  響水橋縣聞賢門外
  淮寜橋縣西塗山門外明初建名曰廣惠又名弘濟萬歷中重修改今名
  迎安橋縣東二十里
  【闕】河橋縣東三十里 周梁橋縣東南二十里上橋縣東南四十里 黄邱橋縣東南五十里石橋縣南二十里  史官埠橋縣南二十七里昇高橋縣西南四十五里昇高山下兩濠水匯流
  于此元時建    遠山橋縣南四十五里右臨淮縣
  碧溪橋懷遠縣城内察院前
  青龍橋縣東賓旭門外
  寒水橋縣儒學東上通碧溪澗水故名
  建寧橋縣含暉門通蓮池水入淮
  通泉橋縣淮東大道通塗山澗水下入于淮因名珍珠橋縣南三十五里通獨山泉水入郭坡塘通濟橋縣南考城鎮西半里
  隔溝橋縣西南二十五里
  利涉橋縣北馬頭集南
  大新橋縣北渦池渡口
  右懷遠縣
  鳳凰橋定遠縣東門外
  洛陽橋縣東三十里
  走馬橋縣東四十里舊傳柴世宗走馬于此因名太平橋縣東六十里池河驛
  西沙澗橋縣東六十五里
  石閣橋縣東南五十里
  順陽橋縣南門外  官橋縣南二十里
  藍柵橋縣南三十里 麻埠橋縣南六十里通濟橋縣西門外
  清澄灣橋縣西南七里宋宣和中建
  安豐橋縣西十五里 白澗橋縣西三十里永康鎮橋縣西六十里宋嘉祐中建
  北鑪橋縣西九十里接壽州界相傳昔嘗於此置
  鑪鑄劍      邊家橋縣北三里
  北沙澗橋縣北三十里
  鶴棲橋縣東北十五里
  雙塘橋縣東北五十里
  右定遠縣
  秦橋虹縣東北二十里盤龍山下
  渭橋縣北五十里北通白洋河南通長直溝至五河入淮亦通漕運之間道
  闤闠橋縣南門外跨汴河
  通泗橋縣東門外
  陡門橋縣東八里
  尤家廟橋縣南
  右虹縣
  九里橋壽州南門外
  西陡澗橋州南二十里
  横石橋州南六十里 顧家橋州北九十里淝橋州東五里周顯德三年帝征淮南親行視水寨至淝橋自取一石馬上持之至寨以供礟石從官過橋者人負一石蓋其地也
  東陡澗橋州東二十里
  官橋州東八十五里 新壩橋州西南六十里莊家橋州東南九十里
  右壽州
  大橋鳳臺縣東門外東津渡橋縣東五里
  大橋縣北門外
  右鳳臺縣
  埇橋宿州北二十里跨汴水隋時鑿汴以通徐州南控埇橋以扼汴路故其鎮尤重唐元和四年議者以埇橋在徐州南界汴水上當舟車之會因置宿州以鎮之唐末楊氏據淮南自埇橋東南決汴水悉成汚澤周顯德二年發民夫因故堤疏導東至泗上五年復浚汴口導河流達于淮于是江淮舟楫始通今汴水湮塞其橋亦不復為襟要矣一名符離橋又名永濟橋
  黄疃橋州北三十里 夾溝橋州北六十里閔子橋州北九十里 栢山橋州東北八十里大興橋州睢溪口
  溧澗橋州東南一百一十里
  任橋州東南九十里
  右宿州
  濠城橋靈璧縣南五十里
  澮支橋縣固鎮南澮河上
  固鎮橋縣南七十里固鎮河上
  沱河橋縣西南四十里固鎮大路之中
  新馬橋縣南八十里跨蟹河
  高橋縣北十里湖上 韓家橋縣北六十里虹橋縣東南三里
  曹老橋縣西南一百三十里
  右靈璧縣
  崗衛集鳳陽縣南二十里
  劉家集縣西南五十里
  鳳橋集縣東北二十里
  三鋪集縣北三十里
  王莊集縣北六十里 長淮集縣西北三十里蚌埠集縣西北五十里接懷遠縣界
  徐家橋集縣西四十里
  右鳳陽縣
  俞家鎮臨淮縣東南四十五里
  黄泥疃鎮縣南四十五里
  楊家集縣東南五十五里
  右臨淮縣
  渦河鎮懷遠縣北一里有東西二處
  上窑鎮縣【闕】五十里有公館周顯德三年李穀奏敗南唐兵于此  考城鎮縣南五十里洛河鎮縣西南七十里
  北馬頭集縣北三里 石橋集縣北二十里新河口集縣東北二里
  常興集縣南四十里 新店集縣西南七十里右懷遠縣
  池河鎮定遠縣東  長樂鎮縣東南六十里藕塘鎮縣東六十里宋紹興十一年金兵圍濠州劉錡馳救軍于藕塘即此乾道初濠州移治藕塘鎮嘉定四年城定遠州復還舊治
  永康鎮縣西六十里 北鑪鎮縣西九十里大橋鎮縣東南   張橋鎮縣南
  銀嶺集縣東五十里 横山集縣東七十里老人倉集縣南三十里
  岱山鋪集縣東   朱家灣集縣西四十里站雞集縣西南
  右定遠縣
  鎮興集虹縣東北朱山里
  黑塔集縣東赤山里 界溝集縣南三十里草溝集縣西南四十里
  蔣家集縣西南六十里
  蟠龍集縣東北二十里
  長直溝集縣西三十里
  右虹縣
  正陽鎮壽州西六十里
  下塘集州東一百二十里
  北鑪鎮州東九十里接定遠縣界有廵司戍守闞團鎮州西北一百五十里縣志有闞疃集即闞
  圑之訛      興隆集州東六十里劉龍集州北六十里
  瓦埠鎮州東南六十里淝水旋繞舟楫商販往來不絶來遠鎮州西六十里周顯德二年李穀攻唐夀州唐將劉彦貞馳救至來遠鎮是也即東正陽為商衆所聚向置廵司今裁
  高皇寺集州東北五十里
  隱賢集州南一百二十里相傳因唐董邵南隱此故名
  右壽州
  下蔡鎮鳳臺縣北三十里即漢下蔡縣宋為壽州治明省為鎮舊有巡司今裁
  右鳳臺縣
  柳子鎮宿州西八十里元置廵司明裁
  閔子鎮州北八十里 宋疃集州西北五十里睢溪口鎮州西北七十里臨睢河上通蕭徐下通淮泗
  符離鎮州北二十里臨睢水兩京通衢
  臨渙鎮州西南九十里即古銍縣
  蘄縣鎮州南四十里臨澮水
  渠溝鎮州西北八十五里
  右宿州
  固鎮靈璧縣西南七十里有廵司戍守
  九灣集縣東南九十里澮河岸有水次倉兌糧運於此
  順河集縣東南與五河縣園宅集隔河
  沱河集縣西南四十里
  界溝集縣西十五里 樓子莊集縣西三十里楊疃集縣北三十里
  雙興集一名雙溝縣北一百二十里黄河南岸與徐州接界管河主簿駐此
  漁溝集縣北七十里
  蚌埠集縣西南一百五十里
  右靈璧縣


  潁州府
  亳州關戶部榷課
  三里灣渡阜陽縣東二里潁河與黄河合處茨河渡在縣西二十五里潁河
  官擺渡在縣西十五里潁河
  劉家渡在縣東南一百一十里淮河
  黄連渡在縣西九十里潁河宋劉錡募敢死士奪上流以困金兵於此
  朱臯渡在縣南一百二十里汝河
  岳湘渡在縣北一百二十里淝河 右阜陽關洲渡潁上縣西南四十五里通霍邱
  廟臺渡縣南二十五里
  正陽渡縣東南七十里
  八里垜渡縣東南五十里
  江口渡縣西北五十里 右潁上
  澧河渡霍邱縣西南十里
  高唐渡縣西五十里 溜子口渡縣東北四十里臨水渡縣西九十里 三劉集渡縣東南六十里清河渡縣東北六十里
  ?河渡縣東南八十里 右霍邱
  靈津渡在亳州北門外舊有橋宋祥符六年賜名曰靈津陳堯叟譔記久圮今設渡
  車埠渡州東十里  韓家營渡州西五里右亳州
  和陽驛渡太和縣西三里
  舊縣渡縣西北九里 王家埠渡縣西北十五里焦家埠渡縣東二十里
  漁孫埠渡縣東二十里
  馮家埠渡縣東北二十五里 右太和
  渦陽渡蒙城縣北關 七里渡縣西七里
  小澗渡縣西二十五里
  西陽渡縣西五十里 雉河渡縣西九十里雙澗渡縣東三十里 移村渡縣東四十里界溝渡縣東六十里 右蒙城
  七星橋阜陽縣南五十里
  七旗橋在縣南七十里
  通濟橋在縣北關盡處去城二里
  新溝橋在縣東二十五里
  功立橋在縣南百里
  洄龍橋在縣東四十里洄窩溜集
  站溝橋在縣東五十里
  夷陵橋在縣東六十里
  白龍橋在縣西約一里水自西湖東桑園蘆花湄三派合入潁水明萬歷間重修
  板橋在縣東南七十里
  栗頭店橋在縣西六十里店西頭
  懷歐橋在縣西北西湖東一里
  楊橋在縣西九十里 驛口橋在縣西一百里油店橋在縣西南一百四十里
  右阜陽縣
  八里河橋潁上縣南八里
  謝家橋縣北四十五里
  長林橋縣東北十里跨王愛溝
  林家橋縣東北五十里
  高橋縣西南    大石橋縣東南四十里黄岡橋縣東南五十里
  蓮花橋縣西八里  大溝橋縣西三十里黄溝橋大溝橋西
  右潁上縣
  敦義橋霍邱縣南二十五里
  大磚橋縣南四十五里
  義城橋縣南六十里 白露橋縣北二十里陳榮橋縣北二十五里
  羅澗橋縣北三十里 旅思橋縣北七十里□澗橋縣西五里  上石橋縣西南五十里右霍邱縣
  九里溝橋亳州南十里
  十字河橋州南三十里
  通津橋州南四十里 雙溝橋州南五十里五麻溝橋州東北二十里
  包河橋州東北三十里
  油河橋州東南四十里
  普濟橋州東南四十里
  傅家橋州東南六十里
  霸陵橋州東二里
  張村橋州東南一百四十里
  趙家橋州東八十里 西臺橋州西二里
  小石橋州西九里
  右亳州
  雙浮圖橋太和縣北二十里
  李忠橋縣北四十里 龍泉寺橋縣北六十五里倪邱橋縣北七十里 板橋縣北七十五里蒲溝橋縣北八十里 白廟橋縣東北二十里張貴橋縣東北三十里
  磚橋縣西十里   穀河橋縣西北八十里右太和縣
  陳仙橋蒙城縣南五十里舊名陳摶橋跨芡河廣化橋縣北三十里跨淝河
  官家橋縣北五里  内津橋縣北三十里馬厰橋縣北三里
  西雙澗橋縣東南二十五里
  謝家橋縣東跨淝河
  永安橋縣東南六十里元大歷中建
  棗木橋縣東南九十里跨芡河
  世農里橋縣東十八里跨龍王廟溝
  板橋縣東北三十里跨淝河今改名垂雲
  韓家橋縣西三十里跨芡河
  魏家橋縣東二十五里
  福寧橋縣西八十里即宋城父縣之福寜鎮地汪家橋縣西南三十里跨芡河
  楊界橋縣西南二十里
  蒙觀橋縣西北六十里
  廟橋縣西北九十里
  蔣公橋縣西北九十里雉河集接亳州界
  右蒙城縣
  沈邱鎮阜陽縣西北一百二十里即古寢邱也有廵司戍守
  王家市鎮在縣北九十里近母猪港有古店有塔永寧鎮在縣東南百里周世宗伐南唐至永寧鎮即此中村集在縣南八十里前臨谷河
  功立橋集在縣南九十里
  黄橋集在縣北六十里
  紅林集在縣南一百一十里
  董家集在縣東北一百里接蒙城縣界
  右阜陽縣
  正陽鎮潁上縣東南七十里周顯德二年伐南唐使李穀等為浮梁自正陽濟淮南元至正九年董文炳於此築兩城以遏宋兵
  八里垜鎮縣東南六十里商賈帆檣相望為淮潁襟漕口鎮縣西南五十里臨淮河通潤河俗呼為南照集
  江口鎮縣西北沙河東岸即宋江陂鎮舊嘗置驛於此
  王墅鎮縣西北六十里江口
  留陵鎮縣西北五十里沙河東北岸
  右潁上縣
  開順鎮霍邱縣南一百六十里有巡司明正德中鎮民解仲朝嘗奏設開順縣議者以霍之田賦貨財皆出於此若設開順縣則霍邱廢矣因不果高唐鎮縣西七十里亦曰高唐市宋紹興初金兵由潁壽渡淮敗宋軍於高唐即此明成化間
  置廵司尋革    臨水鎮縣西九十里三劉集縣東南五十里
  河口集縣南六十里 汪家集縣西三十里三河尖縣西一百里 新店鋪縣西三十里右霍邱縣
  義門鎮亳州東七十里臨渦河商船輳集為水陸通衢舊有廵司戍守今裁
  雙溝鎮州南六十里 釣魚臺集州東三十五里重興集州東五十里
  雉河集州東一百一十里臨渦水接蒙城縣界張村鋪州東一百四十里
  花溝集州東南九十里
  油河集州南五十里 魏家崗集州西北二十里五麻溝集州東北十八里
  渾河集州東北四十五里
  右亳州
  洪山鎮太和縣北九十里有廵司戍守
  斤溝鎮縣北六十里 磚橋鎮縣西南十一里界溝鎮縣西北六十里亦名界首集
  三廟集縣西北二十五里舊名十里溝集
  光武廟集縣西北七十里
  舊縣集縣北四十里
  倪邱集縣北六十里臨茨河即倪寛故里
  蒲溝集縣北七十里 三塔集縣東三十里雙浮圖集縣西北三十里
  淝河集縣東北九十里
  右太和縣
  西津鎮蒙城縣北三十里
  移村集縣東四十里
  雙澗集縣東三十里有向陽公館
  倉上集縣東南六十里
  界溝集縣東六十里
  陳摶店縣南五十里有陳仙公館
  駱駝集縣南三十里有樂土公館
  西新集縣西南二十里
  蔣疃集縣西南七十里
  西陽集縣西五十里 小澗集縣西北二十五里雉河集西北九十里 板橋集縣北三十里右蒙城縣


  滁州
  清流關在滁州西南二十五里南唐置關遣將皇甫暉等屯此
  東河渡滁州東濟清流河
  北角河渡州北濟清流河
  馬家埠渡州治與北角河相接 右滁州
  石潭渡全椒縣東十五里
  赭澗渡縣西七十里 迷溝渡縣南二十里雷家渡縣南三十里
  後河渡縣西南三十里濟滁河南岸屬和州為往
  來孔道     陳家市渡縣西南五十里古河灘渡縣西七十里
  趙家埠渡縣西七十里為巢縣孔道
  石梁頭渡縣西九十里接廬州府合肥縣界宋劉錡與金夾石梁而陣即此
  右全椒
  沙子河渡來安縣南四十里
  石板灘渡縣南五十里
  小河口渡縣南四十五里
  張家堡渡縣南七十里
  三汊河渡縣南四十里
  沙澗渡縣東南二十五里
  右來安
  東陽橋滁州治東跨沙河
  豐樂橋州治大東門内
  廣福橋州治西一名西橋
  五川橋州治即清流橋
  呂家營橋州東通六合縣界
  雙城橋滁州東   九板橋州東南
  圓惠橋州南    腰鋪橋州北通來安縣界河村橋九板橋東南通江浦縣界
  薄陽壩石橋州南通全椒驛路
  珠龍橋州西北三十里珠龍鎮西
  大柳鎮橋州西北六十里大柳驛
  右滁州
  積玉橋全椒縣東百餘步一名市石橋晉咸安元年桓伊等撃苻秦將王鑒張蚝於石橋即其地金人與宋亦大戰於此 永安橋縣東十六里奎光橋縣儒學東尊經閣下
  湖陂橋縣東北十五里
  高公橋縣東二百餘步宋紹興三年建
  賀櫓橋縣東二里相傳賀若弼伐陳治櫓於此俗
  名太平橋    寶林橋縣西半里跨襄河興塘壩橋縣東三里宋元祐八年建
  白汪橋縣西二里地有白汪塘故名
  六丈橋縣西四十里六丈鎮一名鳳凰橋
  赭澗橋縣南十五里 府城岡橋縣西十里玉橋縣西南三十五里
  青龍橋縣西南四十里
  官壩橋縣西南六十里
  石滸橋縣西北三里 江家平橋縣西北十五里石牌橋縣西北二十里通定遠縣界
  林家壩橋縣西北七十里大墅街
  右全椒縣
  龍尾橋來安縣東門外跨龍尾河
  毛家橋縣東四里通六合縣
  赤山湖橋縣東三十五里
  神霄宮前橋縣北門外三里
  庫北橋神霄宫橋北二里宋淳熙中建
  蘭沛橋縣南九里宋元祐中建
  觀風橋縣東南二十五里水口市橋舊為石梁長百三十尺廣十五尺高倍之歲久圮於激湍宋淳熙中重建明永樂嘉靖中增修
  界首橋縣東三十五里橋東為六合縣界
  慶成橋縣西門外明萬歷中重建
  甯家橋縣西十三里宋元祐七年建
  右來安縣
  烏衣鎮滁州東南三十里
  珠龍橋鎮州西北三十里
  大柳鎮州西北六十里元末州人保聚於此新安集州南三十里 大沙河集州北二十里壘子墩集州北四十里
  旦子岡市州南二十里
  關山市州西北有東西二市
  右滁州
  赭澗市全椒縣南十五里臨襄河
  赤石埠市縣南三十里
  陳家市縣西南五十里
  白酒岡市縣西十五里
  西家鋪市縣西二十五里
  小集店市縣西三十五里
  柴家岡市縣西北五十里
  六丈市縣西四十里唐置六丈驛於此
  右全椒縣
  水口鎮來安縣南三十里
  白塔鎮縣東北六十里宋置驛及税務建炎中又置巡司後裁
  杜家集縣東三十五里
  陳官集縣南五十里 章山集縣東北十五里古城集縣北八十里
  右來安縣


  和州
  白塔關在和州西四十里
  含山關州西四十五里
  陡陽關州西北四十里斗焰山北一名斗焰關巍然峻絶一徑中開明初遣張天祐等將奇兵出陡陽關進薄小西山即此
  渭野關州北五十五里一名夾山關兩山壁立山口崎嶇路通滁州界為南北咽喉 右和州昭關含山縣北二十里小峴山西兩山對峙為廬濠往來之衝其口可守禦宋紹興十一年王德復和州金兵退屯於昭關三十一年金主自渦口渡淮守將王權棄廬州亦退屯於此
  東關縣西南七十里濡須塢之北與無為州巢縣接界地險峻周圍皆石三國時為戍守重地右含山
  楊林渡和州東二十五里自江口至州城皆植楊柳故名宋紹興三十一年虞允文遣舟師截金兵於此
  車家渡州東北故烏江縣東南
  葉公渡州南六十里 右和州
  鄧家渡含山縣南七十里濟黄墩後河
  張家渡縣南八十里相近有王海渡尹家渡魏家渡縣南運漕鎮濟裕溪河通無為州
  殷家渡縣南七十里 左家渡縣西南海子口河東關渡縣西南七十里路通巢縣
  司家渡縣西五十里
  右含山
  清勝橋和州南門外 迎春橋州城東水關上迎恩橋州南一里跨横江渠
  赤埭壩橋州東北十五里
  姥下橋州南三十里跨姥下河
  白渡橋州南四十五里跨牛屯河自銅城堰以下匯七十二圩之水皆由此出
  黄埭壩橋州東北二十里
  大興橋州南五十里跨牛屯河達梁山
  河村橋州北十五里有東西二橋
  楊橋州北二十里吳末張悌濟江圍都尉張喬於
  楊荷橋即此    黄梁橋州西三十里夾山橋州北五十里路通滁州為往來孔道永濟橋州西四十里 潯陽橋州西四十五里功勝橋州西南五十里蓋即宋功剩鎮之訛泰寧橋州東北烏江鎮
  右和州
  觀音橋含山縣南門外跨縣河一名石橋元至正初建覆亭其上   看花橋縣南三里跨大澗魯橋縣南五十里跨魯港
  仙踪橋縣北仙踪鎮 尉子橋縣北四十八里登科橋縣城東跨濠上
  撥米橋縣東五里  柳林橋縣東十里
  永勝橋縣西六里一名清江段橋
  進賢橋縣西十里跨縣河
  清溪橋縣西清溪鎮跨清溪河
  右含山縣
  梁山鎮和州南梁山下山與博望山對峙蕭齊建元二年置二軍於東西梁山陳霸先將侯安都等舟師亦立栅於此  姥下鎮州西南三十里裕溪鎮州南九十里有巡司
  歲豐鎮州西四十里
  石跋鎮州東北三十里宋開禧中州守周虎嘗築石跋城於浮沙河北即此
  青陽鎮州北七十里
  烏江鎮州東北四十里接江浦縣界即烏江舊縣秦烏江亭也明萬歷中移牛屯河巡司於此右和州
  運漕鎮含山縣南八十里地臨大河上接巢湖下通大江居民稠密商賈輻輳之地
  大朴樹鎮縣南十五里
  三汊河鎮縣南六十里
  銅城牐鎮縣南六十里
  仙踪鎮縣西北三十里
  清溪鎮縣西三十里
  在安鎮縣北四十里縣有清溪仙踪再安石門四鎮在安即再安之訛
  右含山縣


  廣德州
  苦嶺關在廣德州東南七十里路通浙江安吉州界亦險隘處明正德十二年孝豐賊湯毛九倡亂知州周時望設民兵守禦於此
  誓節渡廣德州西五十里唐末黄巢作亂土人張姓者率鄉兵捍之誓死不屈遂殁于溪故名滄河渡州北二十里
  朱灣渡州東北四十里路通長興
  昝埠渡州北二十里 右廣德
  清溪渡建平縣城南舊有普濟橋後圮易以渡歐陽渡縣東三十五里
  合溪渡縣東南三十里
  赤山渡縣西南五里 李村渡縣西南二十五里東夏渡縣西二十里 荆軻渡縣西北三十里右建平
  倉橋廣德州南預備倉前
  節義橋州南十里  永興橋州南二十里土橋州南四十里
  梅花橋州北門外知州鍾振築鳳凰墩於橋左更
  名鳳凰橋     撲水橋州北五里
  西澗橋州北十五里 新河橋州東門外
  楊邯橋州北二十里俗名楊菴橋
  武定橋州治東舊名迎貞因屢圮立真武廟以鎮
  之易今名     延壽橋州東十里
  復古橋州治東舊名寺河橋
  浮潭橋州東二十里
  星橋州東五里跨無量溪其水南合牛首山分流嶺乾溪諸源匯為一注南湖入江舊傳此地星隕為石因名
  歲豐橋州西門外跨濠河舊名城河橋
  濯纓橋州西門外  英溪橋州西北三十里白鷺橋州西北三十五里
  大橋州西北五十三里
  雄溪橋州西北七十里
  杜杭橋州東南二十里
  碧溪橋州東南三十里
  冷水澗橋州東南四十里
  吳馬橋州西南五十里
  右廣德州
  丁塘橋建平縣南三里宋慶元初建
  許家橋縣南二十五里宋寶慶中建
  龍潭橋縣南四十五里宋淳熙中建
  青碧橋縣南八十里宋淳熙初建
  通津橋縣北一里宋建一名楊家橋
  鍾橋縣北十里宋寶慶中建
  泗州橋縣南六十里宋建
  北高橋縣北三十里 洪橋縣北三十五里宋建通京橋縣北四十里 雙橋縣東北十里
  諸家橋縣東北二十五里
  清溪橋縣東北三十里
  大澗橋縣東北六十里
  廖店橋縣東十里
  沙橋縣東二十里一名上神橋
  孝義橋縣東二十五里宋紹定中建
  鳳凰橋縣西二十四里宋淳熙初建
  三峽橋縣西二十五里宋紹定四年建其水出三
  山之峽故名    飛鯉橋縣西南二十五里楊村橋縣西南三十里
  宗家橋縣西北五里宋建
  烏泥滸橋縣西北十五里
  永福橋縣梅渚鎮北 西梅橋縣北三十里梅渚鎮西宋建
  右建平縣
  四安鎮廣德州東五十里與長興縣接界陸行通道
  杭村鎮州西七十里有巡司
  右廣德州
  廖店鎮建平縣東十里
  鴉山鎮縣南九十里
  梅渚鎮縣北三十里明置巡司今因之
  上橋鎮縣北四十里 下橋鎮縣北四十里鍾橋市縣北十里亦曰鍾橋街
  定步市縣北四十里一名鄧步亦曰定步街右建平縣


  六安州
  柳林關在英山縣東七十里
  七引關英山縣西八十里有巡司
  梅子關霍山縣東二十里
  金雞關霍山縣西四十里
  上龍津渡六安州通濟門外俗名上大埠口下龍津渡州武定門外俗名下大埠口
  蘇家埠渡州西南四十里
  斷簰洪渡州西四十里
  兩河口渡州南七十里 右六安
  三河口渡英山縣西二里 右英山
  中埠河渡霍山縣南四十里
  管家渡縣南三十里 黑石渡縣西二十里化龍河渡縣北門外
  白練灘渡縣西北十里 右霍山
  通濟橋六安州西門外
  安定橋州北門外  永壽橋州西七里
  白沙橋州北十里
  樊通橋州南十里元至和中建
  雙龍橋州東四十里元至正中建
  廣濟橋州西南五十里
  荻冲橋州南七十里
  木塲鋪橋州北四十里
  孝感橋州北六十里
  右六安州
  崇安橋英山縣治西 金家橋縣南三里
  百丈橋縣南二十里 太平橋縣西北三十里義橋縣東九十里  牛軛嶺橋縣西百里右英山縣
  東平橋霍山縣東二里
  撞山橋縣北三里  通光山橋縣北十里淮西第一橋縣北二十里
  洛陽橋縣東二十里 會龍橋黑石渡西北右霍山縣
  麻埠鎮六安州西南九十里即故邊城郡治明初有巡司萬歷二年改設把總以防礦賊今革蘇家埠州西南四十里
  何隆集州西一百二十里
  烟墩集州西四十里
  雙河集州東南九十里河北接合肥界
  右六安州
  楊柳灣市英山縣東北三十里
  雷家店市縣東北四十里
  東界嶺市縣東北一百里
  大畈河市縣南十五里
  百丈橋市縣南二十里
  方家嘴市縣南三十里
  土門潭市縣北十里
  金家鋪市縣北三十里
  傅家壩市縣北六十里
  清正街市縣北九十里
  右英山縣
  下符橋鎮霍山縣東北二十里
  黑石渡鎮縣西二十里
  管家渡鎮縣南三十里
  上土市鎮縣西南一百四十里有巡司
  千羅畈鎮縣西北一百八十里有巡司
  中埠河鎮縣南四十里
  右霍山縣


  泗州
  盱眙關在盱眙縣北
  驛前渡泗州泗水驛前一名大馬頭渡南赴盱眙
  縣路       橋口渡州南門外
  頭鋪河渡州西十里
  雙溝渡州西九十里赴虹縣路 右泗州
  浮山渡五河縣東四十里
  蔡家湖渡縣西一里
  築臺集渡縣西五十里
  園宅集渡縣西七十里
  峽石渡縣南十五里 三岔新集渡縣南四十里武家渡縣北三十里 右五河
  胭脂橋泗州南門外橋下有池水色紅紫名胭脂
  河故名      濯清橋州南門外
  攔駕橋州北青陽集西
  斷仙橋州西北一百五十里重岡山下接虹縣界泗橋在州治西跨汴水永寧橋在西門内天梯橋在察院南今俱没於水
  官莊橋州西北影塔湖側
  右泗州
  喬家橋盱眙縣東二十里
  四十里橋縣南   自來橋四十里橋南豐登橋縣東北
  洪澤橋縣東南二十里跨古河
  洒金橋縣西南   寶積橋縣西寶積山下三星橋縣東霧澗淨土菴下
  拖板橋縣北
  右盱眙縣
  新河橋天長縣東城市外
  七里橋縣南七里
  鵶口橋縣北十八里宋紹興初韓世忠别將敗金于鵶口橋即此   汴子橋縣東南二十里蘆龍橋縣東二十三里
  白馬橋縣東三十五里
  秦蘭橋縣東四十五里
  香溝橋縣東五十里
  濟美橋縣西三十里即古石梁橋也歲久傾圮崇禎時重建更名三驄橋
  王橋縣東北十里
  便民橋縣西四十五里汊澗鎮元至正間建右天長縣
  熙登橋五河縣南一里跨古澮河
  横金橋縣南三里金岡嘴下
  南沱橋縣北二里陡岡下
  三衝橋縣南二十里三衝溝
  榮家橋縣東北十七里
  北沱橋縣北三里故軍店南
  雙忠橋縣北二十里雙忠廟迤西
  界溝橋縣北四十里虹縣界南
  古銕橋縣東南二里淮河中流水涸則兩傍銕柱出焉
  截河橋縣西三十里上店集南
  躍龍橋縣西南二十五里赤龍澗
  石橋縣西南三十五里石橋鋪
  刀澗橋縣西南四十五里磨刀澗
  八林橋縣西南六十里八林鋪
  右五河縣
  義市鎮泗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金店又名管公店
  青陽鎮州西北一百三十里
  龍窩鎮州西五十里 包家鎮州西北五十里雙溝鎮州西北九十里
  上塘鎮州西北一百四十里
  歡墩鎮州北七十里
  竹墩鎮州東南路通天長六合為建康之徑道鐵佛寺集州西四十里
  石家集州西北一百二十里
  馬公店集州西北一百五十里
  湯家集州北八十里
  右泗州
  龜山鎮盱眙縣東北三十里龜山下
  舊縣鎮縣西北六十里即宋招信縣治
  三官集縣東三十里 義井集縣東南二十里通淮集縣東六十里接山陽縣界即翟家壩永興集縣東南四十里
  岡村集縣東南六十里
  高廟集縣南三十里有東西二集
  古城集縣南六十里接來安縣界
  津泥集縣西南七十里
  石壩集縣西南一百里
  紅廟集縣西南一百二十里
  澗溪集縣西南八十里
  獨樹集縣西九十里 大義集縣西北八十里浮山集縣西北一百里
  土沛集縣西北一百二十里
  右盱眙縣
  蘆龍鎮天長縣東二十里
  秦欄鎮縣東四十五里
  汊澗鎮縣西四十五里
  銅城鎮縣西北四十五里
  城門鄉鎮縣東北四十五里相傳舊嘗置縣於此有巡司
  龍岡鎮縣東北五十里接高郵州界
  楊村集縣北二十里 金家集縣東南三十里萬安集縣東二十五里
  便益集縣西北二十里
  右天長縣
  安瀾集五河縣南二十里
  三岔集縣南四十里有公館
  永興集縣西二十里 築臺集縣西四十里上店集縣西三十五里澮河南岸明正統間置巡司後裁
  園宅集縣西六十里 大興集縣東賓陽門外右五河縣

  江南通志卷二十八

汉家刘氏网主是也,祖居广东省惠州市惠东县新庵嶂下围,现居广东惠州惠阳淡水。
源明公第161世孙,邦公第87世孙,祥公42世孙,开七公第23世孙,广东惠州嶂下麦地刘氏(八房长),肇基祖为第十一世祖尚义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用戶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汉家刘氏文化传播中心 ( 粤ICP备14039164号 )

GMT+8, 2024-11-1 08:16 , Processed in 0.20808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